欣赏维度下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图像感知能力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欣赏维度下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图像感知能力的策略

侯宇森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东疆外国语学校     天津     300450

摘要:美术是一门感知美、悦纳美、创造美的课程,需要学生对视觉图像有敏锐的感知,因此,提升学生的图像感知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其中,对于美术作品的赏析和品鉴是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图像感知意识。教师需要从内容研制、策略选择以及评价推动等不同的维度展开图像感知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推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欣赏维度下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图像感知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图像感受;意义;问题;策略

引言

图像感知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从小培养学生的图像感知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意识,而且能够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升美术素养。从认知心理角度看,图像感知能力的形成不仅关涉生命个体的观察意识,而且与审美、理解、体验和想象能力密切相关,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薄弱,其图像感知能力的发展绝非易事,需要经过漫长的自我修炼过程。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图像感受能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是艺术本性的主题,是人类社会存在过程中精神的一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形象识别能力可以渗透,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审美能力首先是对美的认识。如果学生对形象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就能认识到美,逐渐提高自己的个人气质。其次,感受美、认识美后,可以深入美中,感受美的根源,这实际上刺激了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了个人成就。

(二)有利于落实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如果你想学好艺术,最基本的是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感受能力,我们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入一系列美学知识、艺术评价和再创造的能力培养,这对提高艺术课堂质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大有帮助。

二、培养小学生图像感受能力的必要性

美术作为情感艺术,可以通过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情感来。目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通过美术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感受和使用情感的能力。欣赏美和感受美是自然的人类本能,但想要强化这种本能只能通过引导。因此,教师必须科学的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在课堂上创造美。通过培养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可以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欲望,扩大思维空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性格。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提高学生欣赏其他事物和应对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发生各种变化的能力。培养评价能力需要体验作家想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例如,在绘画《睡莲》(莫奈的作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观察画中作者描绘的场景,然后与现实联系起来理解,使学生理解作者在画这幅画时平静的心理。创造美,寻找美,感受美是前提。对学生来说,美丽和丑陋的定义不明确,因此需要老师适当的指导。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直观地感受作者的绘画技术,例如颜色的使用、线条的轮廓等。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感受,同时解释绘画技巧,使学生全面了解艺术,提高艺术成就,培养艺术气质。

、培养学生图像感受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基于课程本质属性,解构图像感知能力

要培养图像感知能力,首先要接收图像信息并形成基本感受。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为例,学生基于自身的主观体验,用选择性的视角解读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不被作品外显出来的内容干扰,能够透过图像表层直抵作品内核,彰显自身的品析和鉴赏能力。这样的过程原本就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应有之义,能够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和美好事物的过程中,了解基本的鉴赏方法并形成内在体验,逐步提升自身的素养。从这个角度看,美术教学就不再以引领学生解读所有的美术作品为核心任务,也不以使学生获取多少信息和知识为己任,而侧重于传授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为形成自身的独特感知做好铺垫。其次,形成理性分析图像的基本能力。美术作品作为具有鲜明美感的作品,蕴含着强烈的主观意识,是感性体验的产物,更是人们思想认知、情感体验的寄托,融入了创作者对事物、生活、人生的理解。因此,学生感知美术图像时就不能局限于感受作品内在的情感,同时也需要观察作品的表现形式,理性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加立体、深入地感知作品的深层内涵。在这一维度上,教师引领学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欣赏美术作品,就能顺理成章地使图像感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与飞跃,最终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不断发展。

(二)设置多维评价体系,提升图像感知能力

受固有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会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新授环节,如该新授什么、怎么新授,而对新授之后的评价则关注较少。事实上,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甄别优劣、判断高下,而且对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美术欣赏课而言,教师要从过程和结果的双元视角,建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本身就应该拥有课堂学习的自主权利,实现自我评价也应该是其中之义。因此,教师需要适度放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针对自己学习的过程、方法的运用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进行反思,从而借助评价梳理自己的得失,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提供支撑。其次,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评。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单纯的个人评价容易使学生局限在“死胡同”里。基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相互评价。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情和思维特点,将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异质归类的方式划分小组,从而利用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和对相同作品形成的不同解读与感受,实现小组成员的互补。这样,学生就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从而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由此,学生就不再将思维局限在原本的层面上,从而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最后,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部分教师对评价有错误的认知,即只针对最终的结果,如对作品的赏析是否正确,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路径并不能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借助情境教学方法,在意境美中提升小学生的图像感知能力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心理和思想不完全发育,他们的经历比较简单,许多美学思想维度也不完善。因此,他们对艺术的态度是基于个人的观点,缺乏思想的深度。为了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逐步提高学生的图像识别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艺术作品和图像识别过程中。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语境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创造一定的情境,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特殊的艺术环境中更好地学习艺术,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创造的情境中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图像识别能力。这也有助于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解决难题,使他们能够更从容地解决美术课上的一些问题。

结束语

小学将认识形象的能力融入艺术的教学中,是培养学生认识、欣赏和创造形象能力的重要部分。要实现这一能力,第一,教师必须不断优化艺术教育,连接实际教育,缩短学生和视觉艺术之间的距离。第二,我们可以根据形象内容有选择地提问,帮助学生培养对形象的良好评价思维方式。第三,创造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对艺术欣赏的兴趣也很重要。最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能使学生在认识和感觉形象能力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奎.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20(7):7.

[2]王燕.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的实践[J].启迪与智慧(中),2020(7):48.

[3]洪艺红.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0(3):147.

[4]戴萍.小学生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以美术欣赏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9(12):62.

[5]沈亦奇.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家长,2019(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