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陈慧娟

身份证号: 450111198710130024 广西南宁市 530000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科目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科目中,语文具有其独特之处,是一门集语言文字为一体的综合类课程。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想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就必须要进行阅读,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以及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首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为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就是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做好此项前提工作,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学生后期的语文学习,也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因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并且加上自身的兴趣选择,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难以发挥自身主体性。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其文本方面的阅读质量和加强其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将展开讨论。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过于模式化

小学语文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及时、认真的思考,当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时,也没有真正感受和理解阅读材料。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形式化,教师允许学生分别阅读课文中的几个自然段,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使得学生阅读热情无法得到提高。

(二)注重讲述而忽略阅读感悟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阅读的多样性。与此同时,还有许多问题存在,比如课堂阅读时间少,往往都是为文本的解读铺平道路。另外,教师也缺乏有效的指导,阅读教学方法相对简单。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同,普遍注重对语文知识的分析和叙述,没有讲解出文章的美,导致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并不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思想有待更新

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讲课内容围绕考点讲解作业,阅读课文后,一些教师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能力的标准。在学习过程中,这种错误思维导致教师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是非常少的,繁重的学习任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学习。然而,目前一些教师教育方式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语言学习缺乏兴趣,从而使学生不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学生的素质下降,使学生对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失去兴趣。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强,导致日常人际交往中的表达存在问题,影响学生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

(四)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模式缺少多样性,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实现学校语文课堂的新目标,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此,语文教师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学习兴趣。基于教育现状,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考试为基础的,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过于僵化,片面性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并且阅读量比较少,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认为阅读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不能完全理解语文阅读的真正含义。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老师要认识到兴趣对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并以此锻炼学生,让学生掌握技巧。小学语文学科的老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然后结合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经历营造属于自己班级的独特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更欢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阅读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例如,老师可以在中低年级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的课文,特别是一些常识性课文。例如,在讲授《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观察到下雨前的景象,老师可以适当调整授课顺序,在下雨前带学生走出教室,观察雨前景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下雨前的景象,让学生有更加具象的认识。如此,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特别留意课文中有没有描写自己观察到的景象的相关语句,也才能够更快速地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提升阅读的效果。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让枯燥无味的文字变得有趣,而学生的学习也变得不再那么困难。

(二)强化方法渗透,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是关键,所以老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能力,就需要向学生讲授正确的方法,学生通过对正确阅读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语文老师要清楚地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理解会存在困难,他们的生活阅历也相对较少,所以在方法指导上也需要有所侧重,不可以让学生去理解太抽象的方法,否则只会毫无效果。在传授阅读方法的教学过程中,要懂得潜移默化,要学会逐步渗透,让学生在比较平缓的学习进度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而不是强硬地“被接受”,如此,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方法,阅读能力也能够有所提升。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老师就可以将教学的着重点放在数量词上,并将这种简陋的环境和豪华的别墅甚至是宫殿做对比,在反差中突出周总理办公环境的简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周总理生活中的朴素。在教学中,要牢牢抓住细节的解读,让学生掌握细节解读的方法,以此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把握提问契机,引导深层阅读

质疑的提出是为了达成目标而提出的前进的方向,也是为了让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学生所提出的学习方面的问题,不能无视学生的质疑,要从学生提出的质疑出发,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为学生后续的深层次阅读打下基础,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能够提出的质疑是有限的,也只有部分学生有这个能力提出质疑,所以语文老师可以通过系列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提出某些质疑,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在后续的引导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主旨的理解,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知道小女孩的遭遇是一场悲剧,但是真正的内涵依然没有得到挖掘。所以老师可以提出:“为什么小女孩那么悲惨,最后却依然用‘幸福’等字眼去描述女孩的一生呢?”当这些问题提出以后,学生的心中就会埋下质疑的种子,这时老师再带领学生去精读文章,一起寻找答案。如此,学生就能够理解这些看似乐观的字眼的背后所潜藏的悲凉。利用质疑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感情融入课文中去,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深层次阅读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学习水平,并且影响自身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并且将此作为主要的切入点开展阅读教学工作,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当中真正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吕娅坤.现代农村科技.2022(03)

[2]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方丽云.亚太教育.2019(09)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曾燕虹.教育教学论坛.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