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3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吴艳 赵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要:我国外语教育承担着为国家战略服务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但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和文化测试进行一项实证调查,对于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失语症;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2017)文化自信是什么?“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和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坚信。”(贾正东,2021)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中最积极、最具有活力的主体,不仅要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具备提升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力的能力。

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困境

2000年,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指出我国外语教育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他提到“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从丛,2000)。从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我国英语教学中本国文化内容的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学习缺失的结果是学生对西方国家文化愈发崇拜和模仿,对中国文化却缺乏自信与认同。

王守仁教授强调“一流人才应该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竞争力,而较强的外语能力特别是英语能力是全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王守仁,2018)大学英语教学怎样才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习得实现中西文化互动,既具有家国情怀又拥有全球竞争力,进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调查问卷和文化测试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针对我校部分学院的大二年级非英语专业210名学生展开,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文化观、文化素养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整体状况,为制定实践教学策略和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1.对于学习中国文化的态度

问题1、2、3、8、9调查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以及态度状况。问卷的结果如下:

Shape1 问题 Q1 Q2 Q3 Q8 Q9

AShape2 完全同意 14.76%(31) 50.95%(107) 43.33%(91) 9.52%(20) 42.86%(90)

B比较同意 47.14%(99) 36.19%(76) 33.81%(71) 26.67%(56) 40.95%(86)

C不确定 29.52% (62) 10.95%(23) 10.00%(21) 46.67%(98) 8.10% (17)

D不太同意 8.10% (17) 1.43% (3) 9.05% (19) 13.33%(28) 4.29% (9)

EShape3 完全不同意 0.48% (1) 0.48% (1) 3.81% (8) 3.81% (8) 3.81% (8)

表1

从数据(表1)可知,对于问题1“您对中国文化很了解”,其中47.14%的学生表示比较同意,14.76%的学生表示完全同意,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文化很了解。如问题2“在与西方人交流中,您愿意介绍中国的文化与习俗”所示,50.95%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36.19% 选择“比较同意”,在对于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学生们持积极交流的态度。在“您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式”调查中,43.33%的学生完全同意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在问题8“您对目前的英语课程中国文化内容的比例满意”中,只有9.52%的学生完全同意,46.67%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说明中国文化内容在我校英语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比较少。“您认为英语课程中应该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大多数学生的态度(42.86%选择“非常同意”,40.95%选择“比较同意”)是积极的。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用英语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持积极的态度。这为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和开展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2.实际应用技能调查结果

问题4和问题5 涉及到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Shape6Shape4Shape5 Q4 你能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吗? Q5 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主要困难是什么?

A非常困难 47.14%(99) A文化知识欠缺 22.86%(48)

B比较困难 46.67%(98) B语言技能低 64.76%(136)

C不太困难 6.19% (13) C其他 12.38% (26)

DShape8Shape9 没有困难 0% (0)

表2 表3

从问题4(表2)可以看出,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方面是否存在困难中,47.14%的学生认为存在非常大的难度,46.67%的学生认为比较困难。当被问及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遇到的主要困难(表3)中,64.76%的学生表示缺乏相关的语言技能,说明学生在词汇、句型等方面存在需求,这也体现在文化测试结果上。

3.学习资源调查结果

Shape11Shape10 Q6 您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包含较多的中国文化内容 Q7 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

AShape13Shape12 完全同意 12.86%(27) A英语课本 19.52%(41)

B比较同意 29.52%(62) B课外读物 15.24%(32)

C不确定 20.00% (42) C老师讲授 40.00% (84)

D不太同意 32.86%(69) D网络资源 20.95%(44)

EShape15Shape14 完全不同意 4.76% (10) E其他来源 4.29% (9)

表4 表5

从问题6(表4)中可以看出,只有12.86%的学生非常认同教材中包含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学习内容。对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表5)众说纷纭,占19.52%学生表示教科书是其主要来源,4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讲课占主要部分。15.24%的学生选择了课外读物作为学习来源的阅读材料,选择通过网络学习的占20.95%。这些数字反映了学生学习内容来源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水平。

Shape16 Q10 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方式,您比较喜欢哪种?(多选)

Shape17 A文化词汇学习 51.90%(109)

B文化主题讲解 56.67%(119)

C情景对话学习 45.71% (96)

D小组讨论 29.05%(61)

E中西文化对比分析 40.95%(86)

F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 29.05(61)

Shape18 6

关于问题10(表6),51.90%的学生选择通过文化词汇来学习相关知识。选择文化主题讲解占56.67%,40.95%的学生希望通过英汉文化的对比方式来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如何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兴趣而且态度较为积极。

(二)文化测试结果分析

题目 Shape19 分值 0-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Shape20 一题 百分比 1.43% 14.29% 38.10% 15.24% 9.52% 9.05% 6.67% 5.71%

第二题 百分比 29.05% 41.43% 20.48% 9.05%

Shape21 三题 百分比16.19% 69.52% 7.62% 6.67%

表7

试卷第一部分词语翻译得分说明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很低。测试的第一部以11-15分为主,占38.10%。一些翻译正确率较高的词汇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涉及过相关内容。这也说明了在课堂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英文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来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逆差”问题。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储备,以及能否用英语进行简单介绍,总分为20分。41.43%学生在第二部分得到6-10分,有29.05%的学生得分低于5分,只有少数学生能给出全面的答案。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缺乏相关文化知识储备,二是即使拥有相关知识但不会用英语通顺地表达出来。

第三部分学生们被要求写一段短文,用英语介绍一个中国景点或历史遗迹。85.71%的学生不能进行准确地介绍。大部分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较低,有些学生只能按字面意思翻译,达不到《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2016修订版)》中对翻译部分“译文基本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语句通顺,句式和用词较为恰当。能运用基本的翻译策略。”的要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委员会,2016)

文化测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知之甚少,即使他们对于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理解,但在用英语来表达的能力方面表现不尽人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输入量未能满足实际需求。

三.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改进策略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英语文化教学本土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针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主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改革。

(一)融入中国文化,优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2020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性质,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多元的世界,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反思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另一方面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改变现有教学中国文化输入不足现象。

在教学内容调整方面采取两项措施。首先,我校选取外研社出版的《新一代大学英语》作为主讲教材。此套教材主题丰富,展现多元文化,注重中国文化内容。其次,本校建设的在线课《英语话中国》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本课程介绍了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学、民俗和艺术五个方面。教学中通过加入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中国文化,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教师运用跨文化理论找到英语学习和传统文化培育的契合点,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培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掌握英语技能和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具有能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素质和能力,继承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这方面中国外语教学的教师们任重而道远。

(二)创建研究课堂,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需要交际者具有双向的文化交流能力。在交流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学习外国文化,还要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改转变原有单一的教学思想,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文化是平等的,通过跨文化比较分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观点,培养思辨能力和增强文化自信。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构建教材、数字课程和慕课资源于一体的“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产出导向”(POA)教学方法,对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从“输出驱动”到“输入促成”再到“产出评价”的整个流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U校园平台进行交互式学习,进而调动其对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源丰富了传统课堂,为教学提供主动探究的学习空间,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大学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是时代使命的承担者,是提升国家对外形象和落实文化自信的实践者。中国大学生不仅要了解世界各国文化,还要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明互鉴。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既有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情怀又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用英语得体而有效地将中国文化传播给全世界,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2. 贾正东.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01):12-15

3.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01)

4. 王守仁.在建设一流本科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15-18

5.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委员会.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2016修订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4

6.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5



作者简介:吴艳(1980-,女,吉林松原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基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大学英语混合式金课建设”课题编号:SJGY2019047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DJY2117;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基于U校园的大学英语听说混合式教学研究”课题编号GJB142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