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态平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2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态平衡” 侯成宏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 江苏镇江 212028

[摘要]语文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素材、教法、设施、环境等众多的因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只有课堂这一复杂的生态系统能够得到优化组合,平衡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不然就会出现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教师分析多,学生悟的少;学生说的多,写的少等不平衡的状况。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读写平衡;自然高效


0《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要保持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发展,完全符合新标准的要求,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

  1. 讲、读要平衡

当然,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有许多知识需要传授、讲解。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是云里雾里,烦琐的分析、讲解把原本生动活泼的教材内容变得支离破碎,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容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注重教师讲解和学生读悟之间的平衡,课堂上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则在精要之处作适当的引导、点拨。例如:执教《小稻秧历险记》时,一位学生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由于理解不到位,朗读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的样子。我就启发学生说:“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特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得再给你喷洒一点。”说着便朝朗读的学生做喷洒农药的动作。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这一位同学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有点“有气无力”了。阅读中,教师的主导就应该体现在学生这一主体迷失方向时正确引导,实现真正的“唤起”。这样的学习结果,学生是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自读自悟所得,即掌握了知识,又促进了学习能力的提高。

  1. 说、写要平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课堂你问我答,热热闹闹,说的不少。可是要学生提笔写一段话时,学生却总是苦思冥想,出现“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动口怕动手”的说写不平衡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重视书面语言的表达。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就穿插了小练笔,如改写句子、重组句子、仿写、扩写、续写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经常运用。例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在描写桂林的山和水时,都是先从别处的山水入手,再用一个“却”字转折,来衬托桂林山水的别具一格,之后又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语言表达上极具特色。教学中,一位老师紧紧抓住这两个重点句式学习文章。先让学生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却 ’在这里用的好吗?好在哪里?”“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读了描写漓江水特点的三句话后有什么发现?”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后,我又以“花”为题设计了一个片断仿写练习,有了前面对重点句的重点学习,学生仿写并不困难。一个学生写到:“我见过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欣赏过冰清玉洁的水仙花,却从来没见过南山这里的花。南山的花真多呀,多得让你感到好像在花海中畅游;南山的花真奇呀,奇得让你恍如置身于仙境;南山的花真美呀,美得让你觉得仿佛是一幅绮丽的画卷。”文笔虽稚嫩,但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却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了。这种练习,学生不能照原文的样子转述,而是要运用课本的知识,还必须融入生活经验,的确是一个复杂的心里过程。经过这样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将大有长进。

  1. 提问、质疑要平衡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体验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精髓。但在课堂上,教师时常用自己事先设计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是极富个性的,也是极有学习能力的,只是长期以来不被发现而慢慢丧失了。因此,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失衡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新课伊始,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由的、积极地、反复地读课文,体验每一通读后的感受。让学生充分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质疑,自我解决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解决问题,并不断发现问题。而后在小组或全班同学之间质疑交流,相互启迪,教师适时点拨,可用“你是怎样发现问题的?还有什么不懂的?”这样的追问,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启发,豁然开朗。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1. 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要素需要优化、平衡:如动、静平衡,课内、课外平衡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调控、把握,不要走极端,不要跟“风”,要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来指导教学,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青年教师》2021年第8期。

2.《小学语文教师》2021年第6期。

3.《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7-8C。

4.《教育界》2019年第46期。 [作者简介] 侯成宏,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江苏镇江,212028)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