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直接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准确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24
/ 3

对比分析直接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准确性

李博慧

大庆市第三医院 163712

【摘要】目的 分析在临床血液检验过程中应用直接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的准确性差异。方法 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82例2020年4月-2021年4月接诊的全身感染症状及发热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所选样本均接受直接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其中,接受直接细菌鉴定的记为参照组,接受药敏试验的记为研究组,将不同方案下的准确性进行对比。结果 两种检验方案准确性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于检验用时的对比上,参照组明显更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 在临床血液检验过程中,应用直接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均能对样本做出较为准确的检验,因此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直接细菌鉴定的用时更短。

【关键词】临床血液检验;直接细菌鉴定;药敏试验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ccuracy difference between direct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 in clinical blood test. Methods blood samples of 82 patients with systemic infection symptoms and fever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20 to April 2021. All the selected samples underwent direct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 Among them, those who received direct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were recorded as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ose who received drug sensitivity test were recorded as the study group. The accuracy under different scheme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ccuracy between the two test schemes (P > 0.05). In the comparison of test time,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the comparison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blood test, the application of direct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 can make more accurate test on samples, so they have high application value, but the time of direct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is shorter.

[Key words] clinical blood test; Direct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Drug sensitivity test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种类,在以往的治疗中多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随着抗菌药物种类的增加,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1-3】,但由于抗生素应用剂量的增加,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频繁出现,细菌也逐渐发生变异,耐药性不断提升,如何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进行药物应用方案制定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以便提高治疗的合理性【4】。临床进行细菌检验的方法较多,而本次研究即选择了直接细菌鉴定法及药敏试验进行对比,以期为临床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82例2020年4月-2021年4月接诊的全身感染症状及发热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所选样本均接受直接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其中,接受直接细菌鉴定的记为参照组,接受药敏试验的记为研究组。所选囊括28-63岁年龄段患者,组内年龄均数为(45.63±17.63)岁;其中包括女性35例,男性45例。资料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有对比研究价值。

1.2方法

所选患者血液样本均接受常规细菌培养,并将每份样本均分两份,分别接受检测。

1.2.1参照组

参照组检测方法为直接细菌鉴定。使用生化自动血培养仪对样本进行检测,当血液样本呈阳性时仪器自动报警,将阳性样本快速吸入无菌注射器后注入无菌试管,样本量为10毫升,进行离心处理,转速为每分钟1500转、离心时间为5-10分钟,将上层清液收集后再次进行离心处理,转速为每分钟3000转,处理时间为15-20分钟,使用生理盐水对取出的沉淀进行洗涤,重复两次后对悬液进行收集、涂片及镜检,当镜内出现链条状细菌时为革兰阳性菌。

1.2.2研究组

研究组检测方法为药敏试验。使用巧克力平板、血平板及麦康凯平板进行血液样本收集接种,置于二氧化碳中,孵育时间为18-24小时,设置温度为35摄氏度,浓度为5%,涂片培养完成后取出,使用格兰染色镜进行检查,以检验结果确定试验所用的酶,使用生物鉴定仪鉴定并完成药敏试验。

1.3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并观察检验的用时。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计算分析过程使用SPSS21.0软件完成,t和x²进行检验,(61ee1e7fe9a95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作为计量资料,率作为计数资料,对比有显著差异时(P<0.05)。

2 结果

2.1对比不同检验方法的准确性

两种检验方案准确性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如下表所示。

表1 不同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对比[n(%)]

组别

例数

革兰阳性菌球菌

革兰阳性菌杆菌

准确性

参照组

82

28

40

68(82.93%)

研究组

82

30

41

71(86.59%)

x2

-

-

-

0.425

P

-

-

-

0.515

2.2对比不同检验方法的用时

于检验用时的对比上,参照组明显更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如下表2所示。

表2 比不同检验方法的用时对比(61ee1e7fe9a95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

组别

例数

检验用时(h)

参照组

82

10.45±1.88

研究组

82

71.32±10.56

t

-

51.389

P

-

0.000

3 讨论

细菌检验是临床中重要的内容,能够明确患者血液中的细菌种类,并帮助我们进行细菌耐药性的分析,根据细菌类型的确定,我们能够更好的对抗生素的应用方案进行选择,减少不良用药情况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合理性【5-6】。直接细菌鉴定于药敏试验均为临床常用的血液检验方法,直接细菌鉴定法是使用自动仪对血液中的细菌种类进行鉴别,而药敏试验则是在两次分离后,采取镜检确定酶的选择,再进行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7】。相对而言,药敏试验的操作步骤相对较多,要求较为严格,因此整个试验过程耗时较高,且如操作不当,容易对检查验结果产生影响【8】。而直接细菌鉴定法是使用全自动检验仪进行,在操作上更加简便、耗时更少,整个检验过程要求更宽松,受影响因素更少。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检验方案准确性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于检验用时的对比上,参照组明显更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可见,在进行血液检验的过程中,直接细菌鉴定法及药敏试验均能够对细菌类型进行准确的分析,帮助我们合理的进行抗生素的选择,但相对而言,直接细菌鉴定法的耗时更短。

综上所述,在临床血液检验过程中,应用直接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均能对样本做出较为准确的检验,因此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直接细菌鉴定的用时更短。

参考文献 
  [1]石红波.两种细菌鉴定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6):1519-1527. 
  [2]何文秀.血液细菌检验中直接药敏试验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5):32-33. 
  [3]李魏林,马丹冬.直接及常规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细菌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1):139-140. 
  [4]王书侠,张家明,周竞,等.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药敏试验临床应用价值的评估[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0):2270-2272. 


  [5]余广琼.256例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7):105-108. 
  [6]胡锦霞.临床血液检验中两种不同细菌鉴定法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8):118. 
  [7]胡丽琴.直接及常规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细菌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心理医生,2015,21(5):25-26. 
  [8]吴秀玲.直接及常规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细菌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2):2203-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