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生史料研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8
/ 3

提高初中生史料研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孟令兵

河南省滑县实验 中学

摘要历史教育是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历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人文学科,不仅要学生掌握通识性历史基础知识,更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发展个人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史料,去拓展、延伸课堂,在史料研读的过程中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分析和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发现历史规律和以史为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史料研读;有效策略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创始人的泰勒曾指出:“教学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育者从事某种活动,而是在于引起学生在行为模式上的重要改变。”从学生层面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认识“为什么”和懂得“怎么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强化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学会和会学方面,学生是难以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做引导的工作。

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史料大量的呈现,历史学习更是包罗万象,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涉及领域多。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相关史料进行广泛的搜集和精准的选取,给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创设出相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史料的研读和积累中提高学习技能,强化学习积极性。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让历史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历史史实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解决历史问题,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更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过程。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统编教材的研究,做如下探讨。

一、提高初中生史料研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巧用新瓶装老酒

初中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心理,若让新时代的初中生在课堂上更快的融入历史,就要让历史知识以时代的特征呈现出来,将枯燥的历史与学情接轨,根据初中生的心理需求特点,设置悬念,创新教法,融时代信息于历史课堂。

比如在学习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时,为了让学生能沉下心去掌握各个学派主张,我选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这样一个故事:楚国有个人随国君出战征伐其他国家,可是多次当逃兵。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总当逃兵时,他言道:“家中有老父亲,我死了就没人养活他了。”然后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情境:一名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者”把这样一件事报道后,仅一天时间,冲上了春秋战国的热搜,各个学派在各自的短视频平台拍摄相关的小视频,对这个楚国人进行打榜或讽刺。最后,给全班同学分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派,并组内讨论自己所代表学派的主要思想,根据学派的主张编导出一段2分钟内的短视频进行表演,各区的历史小组长充当评委并进行点评。

初中生正处于乐于表现自己,意气风发的年龄段,整节课的气氛是非常热烈的,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小组内热烈的讨论着,争辩着。作为老师,这一节课我也是异常忙碌,去认真的观看小组的表演并倾听历史小组长的点评,一边记录他们的优点在班内树立典范,一边找出他们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并进行指导和纠正,让语言的表述符合历史学科的特征。一节活跃且收获颇丰的历史课就这样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下节课堂上我在抽查掌握情况时,同学们自信的举手等我检验,一个个流畅的对答告诉我,他们掌握的很好。
除了这种现场排演小视频的方式,微信上发朋友圈也是初中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时候,我以在微信发布朋友圈的方式,为主父偃、董仲舒、桑弘羊、卫青四人以相关史料为依据,给他们分别设置了一个微信朋友圈,内容如下:

主父偃:吸取晁错直接削藩被腰斩于市之教训,施德惠由大化小,再减枝丫,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董仲舒:只有统一的思想,才能让百姓行为有准则,让国家统治有法度。

桑弘羊:均输、平准,改币制,盐铁专营,民不加赋而天下用饶。

卫青:远涉漠北,遇单于,用武刚车结阵,由弱胜强击败其主力。

然后根据以上内容设置问题,逐步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各项措施,最后再让学生以其好友身份在其朋友圈状态下留言评论,老师择优展示。让学生不仅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措施,并通过留言评论的方式深入思考相关措施的影响。

以上这种用新形式展示历史知识的形式大多用于七年级历史教学,以现在学生最为熟悉的方式展示历史知识,先拉近历史和学生的距离,让他们在熟悉的方式下去探索历史,融进历史。再通过在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进而确立学生热切希望学习的情感状态。

这种用新瓶子装老酒(即用新时代信息交流的方式展示以前历史知识)的方式,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个人情感上看,让学生产生历史是有趣的认知,避免了因过多使用古汉语的原始材料让学生产生畏惧或厌烦的情绪;从个人能力角度看,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挖掘、整合、梳理和表述等研读能力都得到锻炼,实现了历史知识的有效迁移,促进了他们的个人发展。


(二)用非文字史料设置历史情境

尽管文字史料是承载历史信息的主要形式,但是,过多的运用文字史料对于初中生而言,可能会让其感到厌烦甚至畏惧,因为初中生受个人能力所限,阅读史料时会有一定的困难。而非文字史料具有种类多样,直观形象的特点,其更容易让初中生产生兴趣并接受。而且在信息极度畅通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也不仅仅局限于书籍,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查中也会运用大量的历史图片。所以,历史老师也应当提供一些形象而鲜活的非文字史料,使学生更加具体的去接触历史,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和阅读能力。下面就从漫画和照片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漫画

漫画指用一种夸大的方式去绘出生活或者时事的图画,一般采取影射、象征或暗示的手法去歌颂或讽刺某些人和事。在学习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一课中,在探索二次革命爆发的背景时,对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想要实行专制独裁,经常使用暗杀手段排斥异己,使民主共和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的相关史实,采用了漫画呈现历史的教学方式,出示漫画《刀大杀人多》和《政府人物之真相》,如下图所示:

61ca8b64a1031_html_61e02786c006ef85.png61ca8b64a1031_html_2bbc03f2d44d5ea3.png 学生通过观察漫画信息,得出漫画《刀大杀 人多》中,站在北京城楼上的猿猴暗指袁志凯,猿猴手中挥舞的写有专制的大刀讽刺的是袁世凯主张专制,用杀人的方式排除异己;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中,虽然灯上仍有共和二字,但是在共和之名下,实际上却是猿(袁)的天下。这两幅漫画表明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已是名存实亡,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于是革命民主人士掀起了二次革命。

这两幅漫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情境性,直击教材,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观察更直观的感受到辛亥革命后的政治情况,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从情感上理解革命民主人士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后再进行二次革命,并为他们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而钦佩,潜移默化的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2.照片

步入近代以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照相机技术在中国变得日益普遍,大量老照片的保存,是我们了解近代社会的重要史料,在学习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时,教材中出示了多幅相关的历史照片,为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如何引导学生研读图片史料,以《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为例,做如下分析。

在教学顺序上做了调整,交通工具变化这块放到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出示图片《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后,首先,出示问题1.

问题1.图片中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学生可以根据观察快速回答出自行车、小汽车、公交车,有轨电车……这一问题不用老师引导,可直接观察得出;在了解相关交通工具的基础上,提出问题2.

问题2.从个人角度而言,这些交通工具会为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到在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的影响;然后提出问题3.

问题3.你发现的道路设施有哪些?

这个问题类似于问题1,学生观察后可直接说出马路、铁轨、便道、车站、防撞标识等等,老师要适时引导,这些道路设施的出现,说明城市在道路交通上已有规划,有专门的部门在进行管理,这种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但是,再看道路上的行人,身着西装和长衫者皆有之,在铁轨上甚至还有行人任意穿行,这说明不同的人受到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至此,对《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图片的研读才算是告一段落。

在对此图片进行研读时,若只局限于对交通工具的变化上,此图片研读收获并不大,学生可以毫不费力的得出答案,在能力提升上对学生的帮助寥寥无几。加入问题3之后,学生的思维才真正调动起来,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了较好作用。随后并由此图片过渡到了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特点的探索上,这个时候再出示材料:

然而,即使在1941年,仍旧可以在三四个小时内从外滩中段跑到一点也没有改变的农村地区。乡村相距不到十英里;水稻和村庄,可以从市区的任何一座高楼大厦上瞧的清清楚楚。这是世界上最为轮廓鲜明、最富于戏剧性的边界之一。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 ——(美)罗兹·墨菲著《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也让学生产生了阅读材料的兴趣,为接下来进行史料研读归纳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文献史料对比研读

在史料研读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史料夯实历史知识,锻炼提升阅读、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以史为据、论从史出”的意识。让学生在史料研读的过程中意识到史料不是用来相信的,它是我们用来探究历史的依据,进而让学生养成质疑并去思考的思辨意识。

在学习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对于西安事变的学习,我进行了如下的安排:

61ca8b64a1031_html_1251065ccad47819.jpg61ca8b64a1031_html_99f17501d5f747df.jpg 学习完西安事变的背景和经过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就需要先让学生知道国内外其他势力对西安事变的态度。于是我先展示国内方面,出示了右边史料:《西北文化日报》说“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而《大公报》却说“张学良竟率部叛变,蒋委员长被留西安。”

围绕两则材料设置问题:对于西安事变的发生,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和《大公报》对西安事变的定性大相径庭,孰真孰假?此问题设置的难度并不大,学生随口就能答出没有真假之分,只是两份报纸的立场不一样。

这样设置史料的研读,一方面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上,可以顺利的过渡到因为不同的政治立场,国内的亲日派、亲英美派,国外的日本和英美的对西安事变的解决方法不一样,把学生带入到政治情况复杂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去积极思考谁的解决方法对中国当时的形势最有利,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另一方面,从学生历史观的养成上,老师阐述清楚因为立场不同会导致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也不同,除此之外,补充还有观念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等因素也会导致对同一事件的认识有差异,鼓励学生对待历史要有批判意识,要善于洞察历史的真谛。

(四)巧用史料做游戏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不断普及,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材料都可以轻松呈现,这就为游戏的设置提供了便利,而在课堂教学中将史料(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相关信息)融入精心设计的小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加历史生本课堂的生动性、鲜活性,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更有利于对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61ca8b64a1031_html_b08e11c9130ed7ed.jpg61ca8b64a1031_html_ca83b100121cf815.jpg 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时,针对本课所涉及的成语比较多的特点,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度,我在新课讲授结束之后,设置一个读史料猜成语的小游戏,把能体现指鹿为马、揭竿为旗、约法三章、破釜沉舟、十面埋伏等成语的史料(或图片或文字)依次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动画展示内容猜相关成语。如下图,直观形象地描绘了“指鹿为马”和“破釜沉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史料研读的积极性,对秦末农民大起义也作了很好地材料补充。

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单元复习课时,针对本课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易混淆的情况,我设计了依据提供的信息猜人物的教学环节,如在出示“才华横溢”、“宣传殖民地独立思想”、“起草《独立宣言》”后,学生迫不及待回答“华盛顿”,提醒学生后才恍然大悟,不是华盛顿而是“杰斐逊”;在出示“被送上断头台”、“打退反法联军”后,学生又迫不及待地判断成“路易十六”,我又出示“雅各宾派代表”,学生又恍然大悟,齐声说“罗伯斯庇尔”。

这样的史料研读形式,学生热情高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精确判断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和“以史为据,论从史出”的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初中生史料研读能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有利于学生乐思、善思习惯的培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初中生以史鉴今的能力,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三)有利于落实统编教材倡导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理解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和历史评价能力。

(四)有利于在“双减”背景下,减轻学习负担,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

(五)有利于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结语

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史料的运用,这一观念已被广大一线老师认可并进行了深入探索,历史课堂中各种史料的呈现及研读极大的拓宽了历史教学的宽度和深度。在史料教学的背景下,必须让学生史料研读能力的培养与之相适应,才能让史料教学的意义事半功倍,让学生在史料教学的课堂中真正受益,进而提高自主学习与思考的兴趣,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莫小斌,《试论初中生史料解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8

说明: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提高初中生史料研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CJYC211127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