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实践课程思政关键问题及破解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5
/ 2

“大思政”背景下实践课程思政关键问题及破解思路

叶 双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摘要:将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时,应优先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推动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协同发展,为全方位育人机制的有效构建提供可靠理论依据,以此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育人功效和价值,将专业课程信息过渡转变为具有价值性的德育元素,基于多种角度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基于此,以下对“大思政”背景下实践课程思政关键问题及破解思路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思政”;实践课程;思政关键问题;破解思路

引言

课程思政本身促使教育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至上,而是在价值观上给予更多的引导,培养出怀有大爱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为了推进全国各个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迈向更高的台阶,更踏实地落实党中央设计的顶层规划图,探讨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与路径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本质上可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指高校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针对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进行发掘与分析,并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此在奠定高校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其中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持续渗透性。专业任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通常需要基于宏观角度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知识教学与情感共鸣的有机融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持续向学生渗透专业理论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道德素养理念,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发展与专业认同相结合的思维转换。第二,交叉互融性。课程思政理念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通过将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导向作用下合理利用专业课程中包含的德育元素,促使专业课衍生出自我育人功能,有效弱化专业课程分化对师生互动造成的陌生感,真正意义上推动理论教学与育人功能的融合发展。第三,价值导向性。在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利用其育人功能可以加大师生在专业领域上的互动交流力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深层次地实现师生情感共鸣与价值交流目标。

二、实践课程思政破解思路

(一)适时地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

理工科学生对于传统的口授、填鸭式教学方式往往存在抵触情绪。因此,不能强硬地灌输思政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适时融入课程思政,例如学生在实践课程一旦遇到问题,气馁情绪伴随而生,就会对课程逐渐丧失信心,自己也不去分析出错的原因。此时,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科学家开展科技攻关的课程思政内容。例如2007年4月,北斗二号的第一颗卫星即将发射。在发射前三天发现异常,信号很不稳定,所有人都进退两难,时间紧、任务重、难点重重,怎么办?坚持绝不能带着隐患发射上天的理念,最终北斗人整整72小时没有合眼,通过各种各样的试验,找出并解决问题。参与研制的十多家单位,在一个大操场上面,把接收机摆成一线,等待接收卫星信号。当收到第一组信号时,整个操场欢呼跳跃,祝贺胜利。历经惊心动魄的72小时后,北斗持续发展的合法权益终于保住。可能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做不成科学家,也不想学习他们的精神,此时可以告诉学生无论生活、事业还是情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也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遇到问题—再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二)“因课施教、学思践行”教学模式的成果效益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中总结出“因课施教、学思践行”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提高了教学质量。“因课施教、学思践行”教学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教学改革关注的问题已经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在新时代的信息化条件下,这一转变更具标志性意义。从学生方面来看,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信息量不断扩大;采用专题讲授、互动讨论、课堂演讲、案例分析、知识竞赛、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把课本上的深奥理论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显著提升,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成长成才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从教师方面来看,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也增强了授课教师的课程认同感,而且使其能够站在团队的肩膀上开展专业交往,在教学相长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将一线经验完善丰富为教育智慧,从而提升了教学自信力。二是强化了师资队伍,产出了一批成果。“因课施教、学思践行”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应用,带动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构建和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很多教师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学校党委领导细化落实责任主体,加强党建工作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总支的作用。在二级学院建立健全统筹推进常态机制,这一机制需要与领导班子任期目标相结合,将课程思政纳入院系事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其次,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加强教师支部组织员对学生党员的组织能力,在众多的支部活动中突出政治功能,将育人元素渗透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党员切身体会到党对立德树人理念践行的重视度。最后,重视教师党员的带头引领作用。只有教师党员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进行深入认知,将学生自身发展同国家的命运密切联系,在行动上就会对身边学生具有感染力。

(四)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加强专业课教师联合思政课教师集体教研活动,集中备课,就“课程·教材·教法”中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展开研讨,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等活动,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引导教师深入领悟思政元素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精髓,在润物无声、化育无形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结束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核心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性,一些高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实际,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关切实践澄明,深化理论厘清,基于“理论+实践”的双重维度展开不懈探索,初步形成了“因课施教、学思践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1):108-110.

[2]王振雷.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72-75.

[3]陈卓国.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44-46.

[4]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08):67-72.

[5]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