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立走向整合——统编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8
/ 3

从独立走向整合——统编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朱伟丽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惠初级中学 311206

内容摘要统编教材相比以往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编排更为明显,学生活动

的设置更为合理,但在实施过程中,就如何理清语文要素,明确教学目标,组合

教学内容,还有待老师深入教材研究,选择合适的课型,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所以笔者就统编教材实施过程中在教学目标、策略方法、教材内容、学习评价等方面单元整合进行尝试和摸索。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 ;统编教材;整合


  1. 统编教材教学现状分析

统编教材已经实施多年,统编教材的语文课程一直在反复强调,语文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缺少教案的支撑,更多的教师还是采用单课教学的方式,而实践的目的就更强了,实践是围绕以考试为中心的实践,实践是建立在老师已经提前总结好实践结果的虚假实践。

1.“单兵”突进

整体意识淡薄,教师习惯了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大单元意识,非常淡薄,单元整体教学意识不足,更不用说自行提炼主题,零碎的学习,是学生学得忙乱而杂乱。如《紫藤萝瀑布》,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但更多的时候老师把上课的重心放到了写景文的角度,单纯在分析在篇文章描写如何的精彩?与单元的其他文章根本没有形成联系。

2.“活动”缺失

统编教材中有一种全新的单元形式——“活动·探究”,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总共有四个活动单元,分为新闻、演讲、诗歌和戏剧。活动内容也呈现的非常清晰,但老师会因为嫌麻烦,自动的摒弃活动,课文按照原来的上课方式上,例如新闻单元,这一单元的任务有三个: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但课堂上,我们还是用教授课的方式学,并没有以活动为中心来改变语文学习的学习方式。

3.“虚假”实践

把能想到的都统统输入给学生,讲得太多太细,限制了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忽视了很多其他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处于被压制状态。例如:诗歌的学习,我们应该穿插学习读诗策略,而并不是单纯的学这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我们应该学习连接创作背景和想象诗歌画面的策略,而不是只在分析辛弃疾壮志未酬的惆怅,学诗策略的介入也可以让学习实践更有效。

二、关于单元整体教学概念的思考

单元整体教学,着眼于“整”字,从“整”着眼,进而也从“整”处入手。

首先是教学内容上“整合”,它不再是单篇单章的内容,而是把整个初中阶

段作为一个整体内容来进行大框架的解读,再进一步在大框架的系统下去建构你的课堂,考虑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内容和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一定的联系和迁移。

其次是教学视野大,我们组织教学活动中不是只盯着知识点、考点,而是“左顾右盼、上挂下连”,联系课内外,融合为一体,从学习放大到现实生活,从而实现陶行知老先生一直在努力的教育愿景——“学习即生活”。

笔者自己所理解的单元的整体教学,应该是“单元”为基础,以“整合”为方法,以“联系”为纽带,用“任务”来驱动,最终,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建构“整合”的知识、方法、能力等多方面的语文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的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1. 单元整体教学的推进策略构想

  1. 目标的整合——凸显文本特质,明晰单元目标

整个单元和单篇之间是有密切关联的,所以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单元目标的设定下再来设定单篇目标,而单篇目标的设定也要为单元目标服务。

1.考虑单元之间的联系,明晰单元总目标

统编教材的单元教学前面都有一篇单元导读,介绍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细心的老师就会发现,很多单元之间也是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的,我们在考虑单元目标的时候侧重点要有所不同。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目标都是精读,第一是初次学习精读,所以侧重点应该放在精读方法的指导,抓住重点词语段落,斟酌,品味词句的段落和表达的妙处。通过细节去分析人物。第二单元的精读,应该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学习自己做批注,在此基础上,考虑文章抒情方式,调动想象,入情入境的读一读。两个单元都是精读,但是,是有所提升的,由老师带领的品读到自读后写批注,从分析式的品读到感受型的朗读,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改变,学习的能力也在提升。

2.分析单元内部的联系,凸显文本的特质

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依托语言文字的,语文课堂的价值也应该凸显在文本

语言,所以在单元大目标确定的情况下,我们要分析各课之间文本特质是否存在着区别,不同文本特质单课的目标应该有所调整。

例如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根据单元要求,本单元的目标应该是学会精读,但是每一篇文章的文本特质不一样,所以教学目标也有所调整。

单元目标

文章

本文特质

教学目标


学会精读

体会人物精神

《邓稼先》

镜头下的简写

通过简写,调动想象,仰望淳厚的品格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铿锵的句式

朗读铿锵有力的句子,触摸赤子之心

《回忆鲁迅先生》

琐事中细腻的描写

分析人物描写重新认识鲁迅

《孙权劝学》

带语气的标点

品味标点,感受英雄的成长


  1. 方法的整合——注重课型研究,建构方法积累

统编教材,还有一个鲜明的改变,就是极为关注方法和策略,同时在课型

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变,分为“教读”和“自读”,两个课型,教读是学方法,称为“得法”,而自读课则是对教读课所得的方法进一步的强化,并内化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1.注意方法的积累

虽然课型上自读和教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知识内容上,在方法策略上应

该有着很精密的联系,所以,两者其实可以联系到一起,综合提取方法,把两者结合到一起,融为一体,这也不乏是一种学生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如七下第三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抓住细节”,《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都是写人的经典作品,塑造了的人物很有真实感,所以有了一下的设计:

活动一

  1. 细读第三单元的文章,画出精彩的细节,并再次品味其中的魅力。

  2. 小组合作,分享找到的细节描写,并说说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活动二

  1. 至少提炼一种人物细节刻画的方法

  2. 融入感情,刻画你最喜欢的老师

  3. 小组合作,互相帮忙修改,推选进步最大或者最为精彩的作品。





在活动中,分析了文章中的细节,提炼了人物描写的方法,最终把人物描写的方法得以应用,学生的阅读方法获得了积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注意方法的迁移

在教读课中所学习的学习策略,要能够在自读课中迁移和应用,最终成为学生内在的语文素养,这样也才能体现整个单元整体教学的新趋向。

如七年级上册在学了《皇帝的新装》之后,关注到了寓言的寓意的提炼,学生从同学的寓意阐述中,总结出了,寓意概括的方法,主要有从人物角度归纳和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归纳两种。在上《杞人忧天》时,就提出了“运用多角度归纳寓意的方法,解读寓言其中意。”学生进一步在人物角度解读寓意中有分出了两个方面,更细化了从“杞人”角度,和从“晓知者”角度。这细化的过程,其实更是知识迁移应用的过程。

在教读课中提炼了方法,在自读课中,得以迁移运用,在运用中又有新的生成。这样在实践中有所得,有所进步,这才是统编教材所预想的教学模式。

  1. 内容的整合——设计真实情境,融合课内外,走向深度学习

其实,不管是哪种课型,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有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将学生带进学习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去思考,去实践,去解决问题,去提高能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改变以往为了学而学的状态,提取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和任务,运用所学

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真实的学习需求下,建构言语材料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素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

例如,在学习九下写作教学“创意表达”中的视角转换这一教学内容时,创设了情境“举世瞩目的第十九届亚运会将于2022年9月10日在杭州举办,我校惠园金声文学社,将开设专栏“大美杭州”,记叙杭州故事,献礼亚运会,向国际友人和全国各地的朋友介绍杭州,展示杭州风采,现向七八年级同学征稿。同学们能不能就叙事角度,向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参考或建议?”

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搜索以前学的课文中,有关于叙述视角的篇章,回顾《孔乙己》中运用店小二独特的视角和《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由水的视角来展开,由此,学生总结方法,叙述视角在第一人称的时候,可以是物的视角,也可以是见证者的视角来写。

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回顾总结有关于叙述视角非常的积极主动,因为是主动总结出来的方法,实践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后面的视角转换的实践活动中,·

2.融合课内外走向深度学习

统编教材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老师有没有注意到,在课后练习中,非常

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训练,温儒敏教授说:“课外阅读应该是整个阅读体系的一部分,而不应该作为单元教学的附庸存在。”所以这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我们要努力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帮助学生融通课内外,从而由此走向深度学习。

如笔者在上九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创设项目化活动——辛弃疾读词会,其中包含了设计宣传画,整理辛弃疾人生经历,品词诵词等活动,学生需要完成上述活动,就需要整理教材中辛弃疾的词,课外阅读辛弃疾的词,由不同阶段辛弃疾词去更好的走进辛弃疾的人生。

有学生从辛弃疾的字和词串联起来他的一生,早期字坦夫,出示文言文率领50人活捉张安国的片段,后字为幼安,品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后改号为稼轩,学习同期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在这样的课内外项目化活动中,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建构群文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增加学生阅读量,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理解作者,走向深度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1. 评价的整合——多元互动,关注表现性评价

统编教材的单元整体教学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么我们的评价方式也要随之改一改,评价的维度不能只是单一的分数,活动都单元的增设,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只关注学习的结果,而应该关注活动的过程,需要关注学生的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实际表现来评价学生在口头表达、文字概括、思维深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性评价。

1.多元互动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持续发展,所以不应该只是

单一由老师选取试卷的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和家长也应该参与其中,特别是学生,发展学生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用量化表格明晰评价的标准,内化学生自己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素养提升。

如《带上她的眼睛》这一课中,学生自主设计的学生自我评价表和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表:

学生自我评价表

学习内容

自我鉴定完成情况

阅读方法

浏览


写作技巧

悬念和伏笔


课外阅读量

两本以上同类型文章


研究小组互相评价表

学生

姓名

准备阶段工作是否充分

充分讨论并集中注意力

提出观点,依据是否充分

从他们观点中提升自我观点

质疑并进行了合理推理

观点呈现时,是否礼貌

逻辑思路是否清晰

呈现观点形式是否多样











2.关注表现性评价

《课程标准》中提到,我们要注意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的资料,这方面的资料,其实用表现性评价最为恰当,可以以量化表的方式进行限制性评价,也可以用主题演讲等形式的开放式评价,关注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状况,多维度提升学生能力。

如下图笔者和学生一起自主设计的学习成果的评分标准:

学习成果报告评分标准

评价内容

10分

8分

5分

2分

组织过程

学习报告主题逻辑清楚,能够找到引导性的句子并有结论性句子

有一个主题部分逻辑不清,或者缺少结论性的句子

有两个及以上主题部分逻辑不清,或者缺少结论性的句子

几乎找不到引导性的句子,报告逻辑混乱,结论性句子也缺少

信息收集

信息与主题关系紧密,引用信息内容精确、规范

有一处信息与主题关系不够紧密,引用信息内容不够精确、规范

有多处信息与主题关系不够紧密,引用信息内容不够精确

信息与主题关联性缺乏,信息的精确度不够

图文呈现

图文简洁、清晰有利于对报告主题的阐述

图文不够简洁、清晰,但对报告主题阐述有一定作用

图文存在小错误,但对主题理解有一定帮助

缺少图文呈现

文字规范

文字呈现未存在标点、错别字及语病等错误

文字呈现存在3处标点、错别字及语病等错误

文字呈现存在5处标点、错别字及语病等错误

文字呈现存在8处及以上标点、错别字及语病等错误

总结评价 最终等级:


  1. 总结

总之,单元整体教学,首先我们必须追求整体而非零散的学习,追求勾连式学习并非割裂式的学习,利用情境创设,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者,统编教材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还处着探索阶段,我们需要做专家引领下不断的实践,和自己积极主动摸索创新模式,让单元整体教学的先进理念能最终在教学一线成功“落地”。

参考文献:

  1.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7

  2. 章新其“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统编教材怎么教”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1

  3.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浙江省教育出版社,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