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理教学路径改革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5
/ 4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理教学路径改革初探

刘媛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新工科架起风景园林学科与产业变革、行业改革的桥梁,是理论通向实践的重要途径。“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转换”教学模式是按“理论内容框架新模块和以实践为媒介的应用创新式教学路径”两方面展开。内容框架分为基础、核心和提升模块;教学路径按“学科交叉、案例教学、情景式调研预演、工程项目引入、各环节汇报沟通介入”进行设置。改革后,学生更容易掌握课程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提升了实践能力为未来从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师生教学成果实现转化,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和教研一体化。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绿地系统;教学改革;路径转换


1课程改革背景

1.1全球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城镇建设的土地利用布局

全球面临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以新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焦点,多领域彼此渗透融合。全球产业革命催生新的经济业态,也将对城镇建设带来深刻的影响,会形成新的城镇用地格局,特别是在5G、AI或大数据等“新基建”方面。城市绿地是城镇用地中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变革同样会影响城镇的绿色生态环境。城镇绿地如何融入新科技或新产业,达到提升绿色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形成和谐社会,这仍任重道远。

1.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促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进行调整

我国大部分城镇基本上都在过度扩张土地资源,贪婪地享受着土地经济的巨大红利,既阻碍了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又破坏了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此上层建筑也在实行改革,重组自然资源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行“五级三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内容和方式也随之相应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1.3新工科建设架起风景园林学科理论通向实践的重要桥梁

风景园林学科作为研究人类聚居户外空间环境、协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门复合型应用性工程学科,亟需培养能够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在技术、产业、业态、顶层制度快速变革的时代,风景园林学科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地,传统学科的绿地系统规划理论教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017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新工科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新工科强调传统工科结合新兴产业的多学科交融,强调结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的技术运用,强调结合实践协同育人的新型课堂方式,如此才能衔接现代科技产业发展。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课的改革中,只有交叉学科的学习和知识体系的重构,在工程实践中才有可能孕育创新理念。只有根植于实践和协同育人教学,才能培养出“知识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灵活运用、实际矛盾问题解决、行业发展前沿了解”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2.1该课的理论系统性强且尺度宏观,学生容易陷入枯燥难懂的境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理课程是广西艺术学院风景园林学士三年级的核心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虽然理论框架相较完整,但是涉及知识面广、系统性强、项目空间尺度大,因此,不少学生觉得该课程知识枯燥、晦涩难懂。在非常有限的学时内,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本次改革的重要内容。

2.2时代瞬息万变,传统课程知识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产生差距

在科技变革、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理论知识有可能与新要求相差甚远,传统单一学科和单一课程知识难以解决现实问题。城市绿地系统的问题已经不是早期的单纯风景园林领域内绿地类型和数量设置等简单和表面的形式,对该门课的授课方式仅从课本知识难以及时获知最新发展的趋势。

2.3该课程实践性强且不同城镇问题差异大,课堂异地案例讲解学生难深入剖析和理解

如果仅从课堂理论学习掌握该门课,学生不容易掌握重点和难点,无法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发掘案例城市的绿地存在的本质问题,对绿地体系构建的理解仅限于图纸的表面线性联系,缺乏内在逻辑上的因素考究,也不便于学生未来工作项目中的灵活变通。

2.4国内其他高校教学现状概况

国内北京林业大学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如此庞杂的知识点分进行上下两部分的课程设置,第一学期侧重大区域绿地系统实地调研及规划编制;第二学期侧重完整地块的具体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进一步加深和落实专项知识点。两次课程教学均以北京市地区的案例实践贯穿其中,学生较为容易掌握课程知识要求,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城市面临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和尖锐,作为教学案例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综合思考。同样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南宁作为广西的首都,也是一个缩影。在规划蓝图不明晰、经济发展快速、社会矛盾复杂的现实背景中,目前南宁仍旧欠缺考虑低经济效益的城镇绿地环境问题,仅见缝插针设置在难以实现经济开发的地段,以致城市整体生态承载力过低,出现内涝、空气污染、卫生环境差等问题。学生所处的城市就面临这此类发展困境,但开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的广西高校都没有从实践层面结合课程来进行授课,学生对该门核心专业课的理解仅限枯燥无味的课堂讲授,知识面窄且肤浅。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及时跟进专业发展潮流,也不利于高校科研进行接地气的“问题发现—思考辨析—解决办法”研究,科研项目与实际社会问题脱节严重,非常不利于科教一体化。


3构建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转换的教学模式

3.1构建理论内容框架新模块

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本门课程内容知识类型结合学生知识学习的方式,按“基础—核心—提升”三大模块呈渐进式展开。该课课程框架主要由绿地系统规划和各类绿地规划设计构成,其中绿地系统规划是本课的重中之重,有机整合前三年所学的各类专业知识,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该课的改革中,按知识类型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绿地是什么、为什么形成绿地,到绿地如何规划”;同时遵循学生获取知识的科学方式,从“知识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拓展—知识纠错—应用创新”多层次递进。

61ac79b688705_html_e5b258898f13415.png

图1 课程原理论内容框架(作者自绘)

61ac79b688705_html_4dcb9a7fb05d8d5f.png

图2 课程改革后教学模式框架(作者自绘)

3.1.1基础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城市绿地的演变背景和绿地的作用内涵。通过学习后,学生可知道城市绿地和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城市绿地和系统化发展的原因,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步骤。同时,学生还可辨别出该课程与前面所学课程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3.1.2核心模块

核心模块主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理论知识的应用部分。通过学习后,学生能掌握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内容和工作流程;能深刻理解量化的城市绿地指标与视觉上城市环境好坏的等同关系;能深刻掌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每部分内容,如规划结构、绿地分类、绿地树种、其他专项,为了加深对该知识的了解,在绿地分类和树种专项分别增加两次实地现场调研,同时为了让现场调研更加科学严谨且高效,增加科学合理的社会调研方法的内容。

3.1.3提升模块

该模块与核心模块的侧重点区别在教学的范围,核心模块关注的是城市绿地,而提升模块关注的是乡村绿地。地域范围的不同,使得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城市以人工为主,但是乡村是以自然为主。虽然两者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学生可遵循核心模块所掌握的规划思路,来大胆探索乡村地区的内容,如绿地结构、绿地分类和乡土树种规划等内容。从成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到陌生的乡村绿地系统规划,这样课程内容设置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着本质的提升。

3.2构建以实践为媒介的应用创新式教学路径

新工科建设是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实践应用需要成熟的理论的指导,而理论知识需要实践应用的反馈,才能不断地更新,与跟实际情况接轨。新工科建设注重在新课程内容、新课堂形式、新老师指导和新技术应用。本次课程改革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符合实践知识的学习方式。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转向成年人的重要阶段,首先,其认知功能趋向成熟,更具备逻辑性和理性思维。大学生能掌握更加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更精准化的概念认知,能合理地、辨证地分析问题,更具有创见的洞察力、内心控制力和问题评价能力。其次,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成熟,人格趋于完善,有更强烈的独立意识,同时对自我认识和评价更加全面且准确,有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最后,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绪,更加喜欢社会交往,能学会融入团队工作,对自己完成社会化的过渡转变。

3.2.1交叉融通,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理论方法体系

本次改革充分考虑新工科建设新课程的要求,一方面综合考虑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新经济业态和城市建设,对城市绿地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紧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中生态文明的建设内涵和编制内容改革。综合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进行基础模块课程设置,不同学科知识充分融入该模块的对应位置。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概述中,把各个发展阶段的引入图片进行直观感受,紧接着用图表的形式综合比对,启发学生分析其差异及原因。国内外绿地系统的演变这部分内容以讲座的形式展开,开放的讲座氛围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和交流,同时科学地运用国内外比较的方法,容易让学生变式地启发学生思考古今中外的绿地系统演进。城市绿地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以图表数据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后部分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和方法步骤,让学生初步理解重点规划内容和理顺编制方法步骤的逻辑关系。此模块的知识仍是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能从多学科的视角获取和理解城市绿地系统理论方法体系的知识,但学生此时的知识保持仅限瞬时记忆。

3.2.2案例教学,深入浅出地理解拓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内容

核心模块充分体现新课堂形式和新老师指导的内容。首先基于传统理论授课介入项目案例教学,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讲授,便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步骤,同时拓展实践层面知识体系。本次改革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核心内容采取“由整分块、个个击破”的教学策略,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利于学生独立地钻研并攻克难关。城市绿地指标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通过专题讲座“城市绿地指标与城市环境关系”,充分的城市环境图片与相应的绿地指标数据一一对应,能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地转变观念,绿地指标不是一堆数据,而是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纠正学生忽视指标的错误观念。接下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专项内容,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分类规划、树种规划、其他专项规划,通过经验积累的基本范式,结合工程项目的变式,能启发学生辨证地思考现有规划内容的合理性和规划方式的科学性。此模块的知识是启发式结合相对独立式教学模式,学生主要能从案例教学新课堂形式和新指导老师获取多方面知识,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和刻苦钻研精神,深入浅出地理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核心内容知识,并在实践项目案例教学中辨证地拓展该部分知识体系,此时学生的知识由之前的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阶段。

3.2.3扎根实地,预演科学情景式调研方法和纠正学生固有错误观念

核心模块教学方式除了案例教学以外,学生的知识掌握仍仅限于理论学习范畴,距离实践应用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本次改革分散地设置了南宁某区域现状调研块面,紧密地穿插在各自案例教学之后,同时相应地增加了学生汇报及讨论的环节。这样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结合实践应用初步结合和对比,通过现场调研发现目前理论知识的不足。通过户外调研和汇报讨论,创设一种开放、互相接纳的新课堂氛围,教学以学生基本独立式探索为主,教师倾听和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适当地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鼓励学生与场地利益主体或学生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纠正原有的错误观念,形成可理解的、合理的、有效的新观念。然而,这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实际应用差距仍远,仅是将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知识进行现状分析的情景预演,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拓展,从而促使短时记忆逐渐转化至长时记忆。本环节很注重现状调研,学生从未涉及过大范围的调研内容,普遍出现调研内容不清晰、小组成员分工混乱、调研方法落后、调研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为此,单独设置科学社会调研内容及方法的讲座,让学生额外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调研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难题。

3.2.4校地互动,提升学生实践与研究的应用创新型能力

该环节是提升模块,基于之前城市绿地系统现场调研的情景预演,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学生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城市模式,该部分规划设计场地是乡村地区,需要对原有知识进行创新式的应用。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启发式引导,采取乡村绿地系统规划教学案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初步对比和区分城市与乡村的绿地系统的规划内容和编制方式;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引进课堂,企业发布规划设计任务书,学生进行南宁某村庄的绿地系统调研及规划编制,促使学生由基本独立式学习进入完全独立式学习阶段,指导老师由单一授课教师转变为村庄各利益主体、设计师等多元化导师,规划编制技术紧跟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学生实现由传统到创新的初步尝试。本模块教学方式更注重协同育人,通过项目编制的时间节点,设置学生汇报及讨论环节,企业设计师、村长、高校教师等集中进行点评,压力有效地转化为动力,多元化的头脑风暴可以促使让学生根本地提升实践与研究的应用创新能力,知识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4教学改革的成效及反馈

自教学改革实施以来,本人教授4个班级,学生总人数共105人。为了更了解课程改革效果,对所授课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5份,收回103份,有效问卷102份,占比为97.14%,调研数据采集科学合理,可作为课改反馈效果的依据。

4.1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该门课,32%的学生能完全可以读懂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的图纸文本,63%的学生能基本读懂该部分内容。大约79%的学生能完全或基本知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层级关系。大约89%的学生能完全或基本掌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95%的学生能完全或基本了解城市和乡村的绿地系统分类。100%的学生完全或基本掌握城市和乡村的绿地树种规划。约90%的学生能完全或基本了解城市或乡村的主要绿地类型的规划特点。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可见,与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情况良好;而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方面,学生掌握情况较优。但是,也存在部分问题,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实践技术、学生自主学习的局限性,无法让学生一一地掌握绿地系统规划其他专项内容。

4.2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情况

通过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3%的学生强调现场调研部分能充分调动他们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100%的学生完全或基本掌握留念实地调研的科学方法。32%的学生完全建立其科学严谨、问题导向型的工程项目思维能力,53%的学生基本建立该部分能力。绿地系统一般应用在较大区域,正确的现场调研是规划的重要基石,因此实践调研内容与小场地项目要求明显不同,区域调研更讲究科学、高效、合理,额外给学生增设的社会调查方法讲座效果明显。多次的现场调研充分地提升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最后设置的乡村绿地系统规划提升模块,有效地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调研方法综合应用到实践地块的应用,除了上述的能力以外,学生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理论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视野拓展、人文精神和艺术修养等得到进一步提升。

4.3学生作业成果转化情况

学生积极参加相关专业比赛,并获得国家级的荣誉奖项。如学生参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组织的2019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该小组作品“ 艺蕴繁生,寓教于乡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南宁市西乡塘区四联村乡村规划设计荣获优秀奖。学生参加2018“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作品“绿舍——城中村绿地系统规划”荣获荣誉奖。还有更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专业比赛中获奖,也更多的学生荣获省级校级各类荣誉奖项。还有部分学生试图把作业成果转化为论文,并对其进行发表。

4.4学生对教学评价及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师综合评分方面,90%学生认为优秀,10%学生认为良好。其中,在教师讲课效果方面,79%学生认为优秀,21%学生认为良好。在教师作业布置方面,84%学生认为优秀,16%学生认为良好。在教师作业反馈方面,90%学生认为优秀,10%学生认为良好。在教学态度方面,84%学生认为优秀,16%学生认为良好。在课堂氛围方面,63%学生认为优秀,32%学生认为良好,5%学生认为合格。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氛围要轻松活跃些,适当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会更好。

61ac79b688705_html_7bb0ed0b7bbe566d.gif61ac79b688705_html_6de400b994a8dcb1.gif

4.5教师教学成果转化情况

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研究体系,紧接社会热点,进行科研教育一体化。2019年《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理课程改革——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转换》,获广西艺术学院校级教改项目立项。2020年主持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绿地系统构建研究——以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巴某村为例》。相关教学改革研究内容和科学研究内容正在整理成论文,未来进行发表。

5小结

本课程改革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将本地实践项目引进课堂,从实际案例的现象深入本质的探究,同时理论结合实践讲授,一方面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重点和难点,才能更好掌握绿地系统的理论知识点。另一方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极其依赖严谨科学的实地调研,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项目,进行教研一体化的实验。该课程改革既能引起学生对工程项目实地调研环节的重视,又能促使学生通过调研发现问题,从而更加自主思考产生现状问题的根源,学习方法的掌握为未来从业后该类型的项目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激发教师自身对该方向的科研兴趣,达到教学相长和教研一体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金句[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

[2]高春艳,李天宝,张之秋.城乡一体化视野下园林绿地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02):105-107.

[3]梁涛.设计专题导向下“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国际公关,2020(02):236+240.

[4]吕桂菊.基于互动为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0(01):123-125.

[5]陈文术.“三度”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改革[J].高教学刊,2019(11):137-139.

[6]薛立尧,薛倩,王霄.基于生态人居理念的规划专业绿地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园林,2018,34(S1):88-93.

[7]丁晨旸,王崑,张璐,朱春福,马珂馨,谢福春.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3):230-231.

[8]王洁宁,宋凤,姜芊孜.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8,33(01):89-94.

[9]邓锐.园林专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农家参谋,2017(19):58.

[10]唐慧超.基于系统思维培养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01):61-63.

[11]梁彦兰,王保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15(04):109-111.


作者简介:刘媛,女,汉族,1988年12月出生,籍贯广西陆川县,工学硕士,职称为讲师和工程师,工作所在地广西南宁市(530000),就职于广西艺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

项目资助:①2019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理课程改革--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转换》(项目编号:2019JGY46);

②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绿地系统构建研究--以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巴某村为例》(项目编号:2020KY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