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育人之幼儿美术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蛟川街道五里牌幼儿园

由美育人之幼儿美术的重要性

吕玲君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五里牌幼儿园,浙江省宁波市315200

【摘要】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3-6岁的幼儿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也就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性的引导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美术是一门具有丰富多姿的色彩、形状、结构和材料的学科。幼儿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好奇、感受和认识。从整个人生来看,幼儿时期的 美术学习,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对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美育、向美而生 

美术为切入点,开启幼儿"思维"。美术教育中的手工课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为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通过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双手参与活动。以及完成一个造型或一个动作,并使这些动作尽可能做得准确,就要进行训练,如,折纸、剪贴、撕贴等。通过这些动作使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得到发展,并使手指和手腕配合一致,协调发展。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手的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

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美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幼儿思维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度具有促进作用。在审美活中,幼儿身心沉浸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中,这就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如我们在按四季的一个命题中,有一幅《给小树穿上新衣裳》的命题画,我们可以启发幼儿,你喜欢什么样的衣服?那么你你就为小树穿上什么样子的衣服。结果,就是"新衣裳"三个字使幼儿的作品既有灵气,又富有创意。尽管笔触非常稚嫩,但体现了幼儿天真纯洁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从创造活动的生理机制上说,美术活动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审美活动能调动右半脑的功能,使经常处于兴奋状态的左半脑得到积极的休息,并促进左半脑建立更多的暂时神经联系。美术教育形象性、自由性的特点,有利于幼儿通过想象,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产生灵感。

美术教育能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幼儿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总和。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教育活动,就具有形成和发展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特殊作用。美术教育具有愉悦性,无论教幼儿绘画还是教幼儿动手操作,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产生积极幸福地情感,积蓄愉快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稳定的情绪。在美术活动中,许多材料构成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都会给他们带来惊喜和追求。同时,在审美活动中,幼儿也可以将心中的不愉快宣泄出来,使幼儿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在美术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们在画画或做手工的过程中也要与同伴交往,帮助同伴解决困难,与同伴共同进步。这就无形中引导幼儿学会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一些良好的品质,如:自信、乐于助人、勤奋好学

专业化美术在艺术分类中,美术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这种被称之为专业化的美术活动大都以思想比较成熟的一部分群体为主,大多出现在中高中、以及大学的美术课程中。而在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中,大多以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为主,并在这种生活化美术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向专业化引导过渡。

生活化美术"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就是指,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将传统美术活动的材料与幼儿生活中发现的美术元素相结合,挖掘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的活动,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

“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它注重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它强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全面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的美感体验也处于积极的发展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欣赏美的东西,也要鼓励幼儿敢于把感受到的美创造出来。为了培养幼儿的美感意识,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必须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不论是发现美、欣赏美,还是创造美,都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实现的。通过美术教育,幼儿获得了美感体验,掌握了美术基础知识,培养了美术技能,就可以将美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比如怎么把作业写漂亮,怎么穿衣,怎么装饰小房间等等。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正确认识儿童画“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标准,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失误,伤透了一些孩子的心,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儿童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幼儿自娱自乐的产物,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幼儿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如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是美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总之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幼儿提供发现美、认识美、展现美和创造美的机会。随着幼儿园整体课程的改革,美术活动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幼儿园中创造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激发幼儿美术兴趣。做为幼儿教师,教孩子绘画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激发幼儿绘画的积极性,提高绘画技能,确实需要教师用完美语言去引导。慢慢地孩子就有可能拥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是一项艰苦持久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凌霞.美术课堂应渗透人文之美[J].考试周刊.2011(05)

[2] 庞小立.美术课中的多媒体教学[J].考试周刊.2009(12)

[3] 万莉.我国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优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