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效应视角下的ESP体裁教学范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0
/ 3

原型效应视角下的 ESP体裁教学范式

敖世翠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062

[摘 要]随着体裁理论在我国外语界的关注和应用日益广泛,ESP体裁教学范式为高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从原型效应的视角,探讨了体裁教学范式的认知理据,以提高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对于原型性因素在教学中认识。

[关键词] 体裁;原型效应;体裁教学范式

一、引言

“体裁”(genre)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文学研究,主要分为诗歌、小说和戏剧三种文学体裁(Kinneavy,1971)。随后,民俗学(Ben-amos,1975)、修辞学( Campbell &Jamieson,1978 )、和语言学(Fowler,1970)等领域开始引入这一概念。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语言学研究领域引入这一个概念后,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体裁的定义(Fowler,1970;Hymes,1974;Hasan,1985),为现代语言学的体裁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语言学领域对体裁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应用语言学领域逐步形成了三个主要的体裁理论流派:系统功能语言学流派(Halliday, 1978; Martin,1984;Hasan,1985)、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Swales,1990; Bhatia,1993)、和新修辞学派(Miller,1984)。我国外语界对体裁理论的关注,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秦秀白,1997),体裁理论被应用于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陈平,1999;王宏俐,郭继荣,2006;王立非,韩放,2015)。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课程教师在探讨ESP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对于ESP体裁教学范式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对于其认知理据却鲜有探讨。因此,本文拟从原型效应视角,探讨ESP体裁教学范式的认知理据。

二、ESP体裁教学范式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三个传统的体裁理论流派之一。体裁理论的三个传统的主要流派都认为,交际目的决定体裁的存在,同类型语篇体裁的图式基本一致。但是,不同的文化因素或者语篇变量,会导致同类的语篇体裁也存在某些差异,学习者在不破坏其基本结构的原则下,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创作出符合特定情境的语篇。ESP体裁教学范式吸收了三个主要流派的这一共同观点,ESP专门用途英语的代表人物以Swales和Bhatia。Swales认为,体裁是“一组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交际事件”(Swales,1990:58),交际目的是区分体裁的重要标准。它不仅包括语篇本身和言语行为的参与者,也包括语篇的功能和作用及语篇产生的环境和背景。Bahatia(1993)认为,语篇体裁是一种结构特征明显、高度规约化的交际事件。特定的语篇体裁有相对固定的内部结构和语言模式。不同语篇体裁的构建要受到一定规约的限制。专门用途英语对语篇体裁理论的研究,通常是针对非英语母语者,主要是以高等教育中的学术和专业语篇为研究对象,研究学术英语语篇体裁的宏观结构(Swales, 1990)和不同层面的语言特点(Hyland,1994)。ESP体裁教学范式就是在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通过分析专业学术英语文本的体裁结构和语言特征,让非英语母语的高年级学生理解并掌握特定语篇体裁的建构过程,以帮助学生创作符合一定体裁惯例的语篇,实现特定话语共同体内的交际目的(Hyland,“体裁教学法”22)。

三、家族相似性理论与原型效应

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是由语言哲学家Wittgenstein(1953)在质疑关系语言的有界范畴化的经典观点时发展起来的。Wittgenstein(1953)观察到:“我们所说的‘句子’和‘语言’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形式上的统一,而是一系列或多或少相互关联的家族结构”。Rosch(1973;1975)研究被试者分类某些类型的物体、形状和颜色时发现,家族相似性原则——中心和外围类别成员——是人类感知和理解的基础。这些研究结果为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在Rosch(1973)的研究中,其假定的自然原型形状是该类型的中心成员,一组扭曲的形状是边缘成员。研究发现,学习自然原型的速度比学习扭曲的形状速度更快,即使原型形状是作为一组形状的外围成员教授给某些被试者,结果也是如此。因此Rosch(1973)得出结论:被试者在学习颜色和形状的知觉范畴成员的名称时,可以观察到原型效应更容易识别的中心成员和不容易识别的外围成员。Rosch(1973)试图确定中心性和边缘性对于那些与感知无直接关系的名词范畴是否也有意义。当被试者被要求对一个词的中心性或边缘性进行选择时,其选择一个词作为一个范畴的中心成员的反应时间要比选择一个外围成员的反应时间快得多。Rosch(1975)的实验发现,范畴表征的内部结构在被范畴名称激活或者引导刺激时,似乎会影响对后来表征的刺激的感知。当内部表征被激活时,其似乎更有效地促进对范畴的中心成员的认知方面。这表明,原型识别是通过学习发展起来的;人们对于同一范畴的各个成员的接受程度不同;范畴表现出原型效应,即范畴中各个成员离原型的远近不同,与原型非常接近的是中心成员,反之则是外围成员。判断某事物是否归于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共同的属性,而是看它与原型之间是否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范畴中的成员与原型相似程度的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活动。

自从Rosch及其同事的研究以来,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思想一直被称为原型理论,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人类范畴化家族相似性方法。Rosch和Mervis(1975)家族相似性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原型效应在某些范畴中发挥作用,在每种情况下,原型效应都包含了被强烈确定为代表范畴的中心例子。外围成员的识别按照其代表性程度进行分级。

2)激活范畴的心智表征似乎会影响识别个别项目作为成员。低表征促进了更快识别范畴的中心或原型成员,而不是外围的成员。

3)被试者对典型性和家族相似性的评分显著相关。这支持了至少与所考察的范畴相关的渐进范畴成员或原型效应的概念。

根据Rosch(1973,1975)和Rosch和Mervis (1975)的实证研究结果,如果范畴化涉及做出“典型性程度的判断”(Rosch,1978:40),这就意味着一种复杂语言技能的发展似乎需要熟悉这类话语中出现的原型。所以,家族相似性理论和原型效应为ESP体裁教学范式提供了认知理据。

四、原型效应视角下ESP体裁教学范式

ESP体裁教学范式基于体裁研究的原型方法,强调先验知识的重要性,先前对各种体裁的了解有助于“对各种体裁的认可,从而指导创作模式”(Swales,1990:86)。体裁分析理论中提到一个重要概念——“认知结构”,这是“几乎所有专业团体成员使用的约定化和标准化的组织”(Bhatia,1993:32),这些规约化的组织即为学习者的认知原型。Swales(1990)的体裁识别方法,明确地建立在家族相似性概念和原型效应的理论基础之上。Swales的体裁理论将体裁的交际目的视为体裁识别标准的特权属性,“体裁的范例或实例在它们的典型性上有所不同”( Swales,1990:49) ,这意味着一个体裁的成员不是由“要么/或”的基本属性来定义的,而是沿着一系列的家族相似性。体裁原型是由其与交际目的的密切程度决定的,“其他属性,如形式、结构和受众期望共同作用,以确定一个范例在多大程度上是特定体裁的原型”(Swales,1990:52)。Swales的体裁理论遵循了原型理论,即体裁边界是流动的,体裁具有不平等的内部结构,其成员特征是具有不同程度的中心性。体裁是一个不能被成员属性列表所约束的原型实体。体裁的具体事例在其原始典型性程度不一。同一体裁的语篇可视为属于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同一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有些成员具有高度家族相似性,因而是核心成员,相似度低的则为外围成员

比如,假设某种体裁的六个实例,它们分别具有ab、bc、bd、cd、de 和ef的属性。因此,这个体裁的中心属性是b和d,其次是c。但是,这个体裁的所有六个实例都没有共享的单一属性。实例ef是最外围的,没有中心属性,其次是实例ab和de。而de和ef实例共享属性e,ab和de实例以及ab和ef实例不共享属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这些外围实例是通过家族相似性连接的:ab实例中的a是一个惟一的属性,但ab类似于bc,和bd、by共享属性b;实例ef通过与de实例共享属性e松散地连接。

ESP体裁教学范式的典型方法是,首先选定在某个话语共同体中的一种体裁,并定义这种体裁旨在达到的交际目的。然后分析语篇体裁结构,考察以该结构所进行的修辞“语步”(Swales,1990)特征,以及实现修辞语步的语篇和语言特征(风格、语调、语态、语法、句法)。一种体裁,如果它与其他体裁的语言特征不同,只要它与其他体裁的交际目的相同,就可以被认定为该体裁的成员。如果它与一个体裁的成员具有相同的语言特征,但却没有共同的交际目的,那么它就可以被认定为属于不同的体裁。交际目的被指定为一种体裁的特权属性,其他属性,如形式、结构和受众期待,可以用来识别一个样本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特定体裁的原型。因此,ESP体裁教学范式体现了家族相似性理论和原型效应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中的作用。ESP体裁教学范式中的原型性因素成功地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规则,学习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遵守,从而能够在某种体裁在保持相同交际目的的前提下,把握特定体裁的惯例。

五、结论

家族相似性与原型效应,理论上不仅对ESP体裁的典型实例进行分类,而且还可以对外围实例进行分类。ESP体裁教学范式的重点放在专业学科背景下实际使用的、话语共同体认同的体裁上,如研究论文、文献综述、会议摘要、研究报告、奖学金申请书、求职信、学术讲座、各种医学文本、立法文件等(Swales,1990)。ESP体裁教学范式提倡对不同体裁的典型实例的文本作为原型,通过对其进行显性教学,学习者通过典型体裁的文本的原型效应和同一体裁所表现出的家族相似性,更快获得在特定的专业、学术和职业团体中积累文化资本的传播手段(Hyland,2003),进入和参与学术和专业话语共同体(Swales,1990)。但是体裁是不断变化的,预先确定的模型不足以分析演变中的体裁,专业学科背景下的论文体裁,往往发生广泛的结构变化。为了适应体裁的变化,有必要建立一个既不固定形式、也不固定内容的灵活的体裁结构模型,同时充分运用家族相似性和原型效应。

参考文献:

[1]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 London: Longman, 1993.

[2]Ben-Amos, D. Introduction [A]. In D. Ben-Amos (ed.) Folklore Genres.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5: Ix-xiv.

[3]Campbell, K. K., & Jamieson, K. H. Form and genre in rhetorical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A]. In K. K. Campbell & K. H. Jamieson (eds.), Form and genre: Shaping rhetorical action. Falls Church, VA: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1978: 9-32.

[4]Fowler, R. The structure of criticism and the languages of poetry: An approach through language [A]. In: M. Bradbury & D. Palmer (eds.). Contemporary Criticis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0: 173-194.

[5]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6]Hasan, R. The texture of a text [A]. In M.A.K. Halliday & R. Hasan (eds.) Language, Text and Context.. Geelong,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70-96.

[7]Hyland, K. Hedging in academic writing and EAP textbook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4 (13): 239-56.

[8]Hyland, K. Genre-based pedagogies: A social response to process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3 (12): 22.

[9]Hymes, D.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4.

[10]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M]. New York: Macmillan, 1953

[11]秦秀白. “体裁分析”概说[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6):8-15.

[12]陈平. 外贸英语写作教学新思路: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J]. 外语教学,1999(3):28-30.

[14]王宏俐,郭继荣.体裁分析与商务促销类语篇[J]. 外语教学,2006(4):32-37.

[15]王立非,韩放. 中英文企业年报题材的语轮对比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