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做中教、做中学、玩中学”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优化“做中教、做中学、玩中学”的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

胡万婷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江苏 苏州 215028)

【摘要】小学科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的综合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科学教学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体现在做中教,做中学、知行合一的探究性实验过程的学习。优化导入,创设情境,趣味提出问题,能够点燃学生的科学学习的热情。巧妙地引导实验过程的递进和过渡。做中教,做中学,玩中学的科学过程优化将是小学科学教育更好的实践。

【关键词】做中教;做中学;玩中学;情境趣味化;实验模式优化;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的“生活教育”、“民主教育”、“创新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因为小学科学就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自主、合作、创新为灵魂的课程。关注社会生活,实施生活教育,而生活处处是科学。科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科技时代,需要更强的科技创新人才。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在做中教: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探索过程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科学课教学方式正由原来的“传授知识型”转变为“科学探究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以问题为向导的学习方式,基本特征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则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要积极地上好探究型的科学课,必须组织丰富的科学活动,如观看科教影片、参观科技馆所。又如让学生设计科技板报,举办故事会、演讲,组织学生进行室外调查、考察等活动,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为了丰富课堂教学,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课的教具,如科技模型、标本、实物展示等。

科学过程和结果评价的优化将是小学科学个性化教育更好的实践。实验是科学课的灵魂。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和理解世界。我们科学教师不能采用“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模式。科学课作为过程,需要以探究为核心。

二、在做中学:改变被动方式,点燃学习热情        

过去的学习方式为讲授法,殊不知,这样剥夺学生思考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中都消磨殆尽。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及现在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为了改变过去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目标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优化科学课的导入显得尤其重要。导入是需要聚焦到概念性探究问题上的,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向导。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

教师要根据“做中学”的实际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生的实际活动,例如在学习沉浮现象时,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感受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重量及质料的关系。最后,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打捞沉船”,有的学生用塑料饮料瓶添加在船体下;有的在船体上增加了气球等,感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在学:玩转科学实验,激发学习乐趣        

在“玩”中激发培养兴趣:我们在课堂中引领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探究,让学生乐学、好学。那么学生的兴趣该如何培养呢?利用科学小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和操作演示科学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例如在学习磁铁这一内容时,以学生喜爱的磁铁游戏导入课题。通过让学生在收集和玩这种各样的磁铁玩具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产生共鸣与疑问:为什么两块磁铁有时会吸在一起?有时会躲开?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这样学生对探究和发现磁铁的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趣的教具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启发学生。例如《光是怎样传播的》中,结构化的小孔成像器,是经过优化的教具。学生通过自己简单组装屏和小孔镜筒,体验科学器具的机构设计。学生观察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半圆,对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现象有了亲身的体验,当教师建议他们可以在光源的镜片上写上自己喜欢的字,再观察小孔成的像,进一步生动形象验证小孔成像是倒立的,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也能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最终小孔成像回归到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上来。

参考文献

[1]姜玲.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周娈.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耿晨曦.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孟洪瑛.基于创新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具制作探索[D].渤海大学,2016.

[5]Webb P. Science education and literacy: Imperatives for 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world[J]. Science, 2010, 328(5977): 448-450.

[6]Song Y, Wong L H, Looi C K. Foster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in science inquiry supported by mobile technologie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2,60(4): 67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