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手绣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6
/ 2


费县手绣工艺的文化 传承与创新应用 研究

王晓华

山东英才学院

摘要:融合当地非遗文化,基于非遗保护视域下以费县手绣为研究对象,深入探析其蕴含的民俗文化及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播、传承、创新与应用费县手绣工艺。通过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开发的协同创新,应用非遗传统工艺于旅游纪念品设计中,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延承。

关键词:费县手绣;文化传承;创新应用;


一、费县手绣工艺

1. 历史文化语境

只有关注非遗保护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才能使文化传承具备相对的客观性和完整性,因为毕竟费县手绣工艺本质上是中国本土文化。而且由于非遗文化的变迁和文化的动态性,要充分理解费县手绣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其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是跨文化多元互动的结果。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缫丝了。随着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丝绣工艺也逐渐兴起,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时期就开始崇尚丝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

山东是古齐鲁文化圣地,沂蒙地区更是历史悠久,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分布区,传统民俗资源丰富,沂蒙香荷包、虎头鞋、虎头帽等手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费县手绣工艺采用大红、大绿、黑色、粉色等等各种大胆的颜色相互触碰,通过精巧的手工技艺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恰如当地淳朴憨厚的人民风格,给人以温馨的人情气息。

  1. 工艺特色

费县手绣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图案工整绢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

主要都是采用桑蚕丝线,绣出的作品光泽度比较好,图案真实度高。单纯的从手绣的针法来说,就是极其丰富并且变化丰富,手绣针法共有9种类型,而针法上分为43种,主要有齐针、抡针、乱针、施针、套针、滚针、切针、打点、网绣、冰纹针、挑花、纳锦、穿珠针、刻鳞针、施毛针等等,在手绣过程中使用不一样的针法可以产生不同的线条效果和十分独特的手工艺术效果。

费县手绣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十分独特,常用的颜色以红绿蓝为主,黄和黑其次。红色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中一直非常中意的颜色,代表着喜庆、热闹、红红火火;而绿色代表着生命的意义,代表着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强大生命力;蓝色是永恒的象征,它是最冷的色彩,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理智、安祥与洁净的精神。费县手绣在颜色上的运用惟妙惟肖,色块有大有小,疏密得当,给人一种典雅大方的独特的审美感。

费县手绣相较于其他地区的手绣,还是有所区别的。费县手绣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简单,但是绣制手法却十分复杂。主要工具为绣花针、顶针、剪刀、针锥等等,材料则主要是粗棉线和棉布,在费县手绣制品上,常用的配饰有水晶、孔雀石、玛瑙等一系列小饰品。

手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因为它是手工一针一线人为绣制出来的,所以这也代表着它的独一无二性。费县手绣制品的纹样十分丰富,它充分继承了中华文化传统,自然事物、生活器具都可以作为手绣纹样。同样的一件手绣产品,哪怕使是用同样的针法和材料,并且由同一个人来完成,也不可能做到两件产品完全一致。

  1. 费县手绣与现代机绣的交联

当今社会已经脱离男耕女织的生存状态,在此时代背景下,乡村手绣工艺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对于手工绣制的工艺品需求量逐渐下降,甚至出现了一些滞销现象。对于刺绣衣物和刺绣饰品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手工刺绣,而商家为了便捷和利益的最大化,从制绣的效率下手,全自动刺绣机器技术迅速发展,机器制作出来的刺绣产品相较于手工刺绣甚至会更胜一筹,在许多细节上绣的比人工的更加精美,重要的是机器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批量的绣出成批产品,可以说机绣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但是机绣的发展还是建立在手绣的基础上,因为不管机器如何发展和改良,根本上还是从人工刺绣的手法出发。通常情况下,分辨手工刺绣和机器刺绣的方式除了正常的肉眼观察,手感上也是大有不同。两者相比较起来,摸起来手感比较软的是手工刺绣,而摸起来相对坚硬一些的则是机器刺绣。然而机绣和手绣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两者就像是师徒关系,机绣传承了手绣的特点和技术,并且不断改善和创新,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激发,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二、费县手绣工艺保护与传承创新的同步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方李莉教授曾指出:存活于当下社会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包含非遗手工艺。所谓动态意味着它不仅与历史有关,与现当代有关,还应该与人类的未来发展有关,这是非遗的“活态”特性。所谓的“活态”就必然有改变和创新。因此,从整体论上看,既要将非遗放在动态的时间维度中来理解,也要将其放在复杂的社会空间中来审视,它们不仅是被保护的“遗产”,还是参与新的社会建构的“人文资源”。

最初,我们为了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竭力反对和避免将其商业化,但正如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认为的那样,“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常常被认为是如今众所皆知的后现代性的特征之一。”费县手绣工艺的再生产方式是在原有工艺基础上的应用设计,对于非遗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也是重新整合和解构新的价值上的创新开发过程。

  1. 费县手绣工艺的创新应用

设计师靳埭强主张创新应用离不开文化、设计、创意。这三者不可分离,文化是生活的精华,生活蕴含着创意,设计体现生活,也离不开创意和文化。旅游产品是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和传播途径,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极大地调动了文化的发展。通过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特色工艺赋予到旅游产品中,并以此为媒介弘扬工艺特色和风俗文化。

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语境下,通过费县手绣工艺的应用与创新性升级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纪念品,借助创意和有效的设计将文化渗透到工艺衍生品和文创产品中。比如费县姑娘卞成飞研发立体绣、撮针绣等针法,使得手工绣品上的人物形象和花鸟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她用手绣助力精准扶贫,在费县以及费县周边地区形成了就业基地和加工地点。还与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相结合,重塑一个新的产业结构。

借助网络自媒体的发展,费县手绣工艺可以通过线上访谈、录制手工录像等一系列途径,在网络上建立手绣工艺资源数据库,通过线上传播手绣工艺。除此之外,手绣工艺的创新还需顺应跨文化的时代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贸易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所以除了要传承手绣工艺的精髓,还要融合多种时尚流行文化。

结论

非遗手工技艺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与发展,基于费县手绣工艺而进行的文化创意为诸多的非遗工艺资源带来一种新的、另类的生机。在现代文化创意实践的视域中,将诸多具象的文化事象表述为一种现象,一种文化符号乃至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将其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语义保留下去,它不仅包含着古人的智慧,还有人与人之间血脉相连的情感,这种文化底蕴才正是要被一直继承下去的文化基因,绝不能让它埋没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


参考文献:

[1]朱钰,梁冰.费县手绣工艺特征与艺术价值[J].艺术品鉴,2021,{4}(09):19-20.

[2] 李鸿森.基于民俗视角下的山东费县手绣艺术研究[J].艺术品鉴,2019,{4}(23):212-213.

[3]杜洪亮,陈英强.沂蒙民间手绣色彩艺术研究—以手工绣花鞋垫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4}(06):33-35+39.

[4]聂羽彤,刘锋.机绣与手绣工艺的传承分析——以黄平县苗族服饰为个案[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5):12-17.

[5]麻国庆朱伟,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2.



基金支持: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非遗手工艺助力文创设计及产业发展的创造性转化路径研究”(QN20200813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