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关键环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6
/ 2

把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关键环节

张建平

身份证号: 14232619721104**** 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预先识别风险源、确定风险点是预防风险的先决条件,控制风险的演变对于制定战略举措至关重要。为重要决策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加强创新性社会治理,促进科学、民主、法治决策以及预防和解决社会冲突。必须在重要决策过程中促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标准化和质量。

关键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关键环节

引言

2021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可见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为未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及矛盾化解奠定基础。在高质量发展宏观蓝图下,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是极为紧迫和关键的一环,同时高质量发展也形成了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为防止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及因此而引发的邻避冲突、群体性事件等危机,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当前,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下,亟须对现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行调适,使之助力于我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1健全稳定优先、善治导向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始终是社会主义中国压倒一切的底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在后疫情时代,诱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因素复杂多样、相互交织,要将社会稳定风险的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框架中进行了谋划,着力健全稳定优先、善治导向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要夯实群防群治的防控基础。基层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和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要加强城乡基层精细化管理,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增强基层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是具有中国特色、防范各类社会稳定风险的致胜法宝。针对后疫情时代社会稳定的不确定性,要完善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防控制度,健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机制,自下而上、由近及远,不断夯实社会治安防控的社会基础。二要构建多元参与的善治格局。要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社会安全风险防控职能,充分发挥各层级的重要作用,形成权责清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运转灵活的风险防控指挥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2营造广泛参与的自治环境

居民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创新,居民广泛参与是实现社区治理目标的基础,也是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关键。因此,不仅需要追求居民参与的“量”,更要保障居民参与的“质”,进一步筑牢“三治”融合的基础,形成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环境,营造居民自治氛围,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风险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其一,社区自治环境的营造离不开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领导核心,这一领导核心能够统筹社区各个主体,实现统一管理,提高治理效率,优化治理效能。其二,居民广泛参与能够实现社区治理精细化。除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外,还可以建立和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理事会、乡贤会等,进一步发挥社区范围内各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加大社区事务的居民参与度。此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短视频等渠道打造多样化、智能化的自治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信任环境,方便社会公众进行公共事务管理、问题交流、教育宣传等活动。其三,社区的企事业单位是社区治理的有效主体,在社区治理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其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也是提高社区认可度的方式之一。在“三治”融合过程中,三者不是分散而是有机统一的,自治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础,而维护自治平台的稳定,还需要法治秩序的保障和道德理念的引领。其四,广泛参与的自治环境有助于化解社会稳定风险。参与式自治环境对于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意义重大,能够实现动态监测,进而确保社会公众与监管机构之间进行及时的信息互传,监管机构及时发现社会稳定风险点,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稳定应急预案,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科学评估。

3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法定程序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法定程序,进一步明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范围。如在司法决策、互联网、大数据等新领域所发生的重大事项,往往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同样可以纳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进行系统调查、科学预测和评估,并结合风险评估的结论制定相对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和预案,因此也必须存在明确的法定程序。首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适用范围不宜过于限定与封闭,应将其作为行政决策的常态化工具,对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进行综合评估。其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作为重大事项的前置程序,风险评估强调事前预防,并非事后“补程序”。再次,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的必要程序,进一步细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如出台可操作性更高的指南,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公众参与、风险调查、专家论证、风险分析、合法性审查、合理性审查、集体决定、及时跟踪反馈和评估责任等内容。最后,要严格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结论使用标准,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决策。

4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体系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调适需关注领导机制、预警机制及监管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并逐渐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体系。首先,党的领导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在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时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并建立横向连接分工协助、纵向贯通垂直领导的组织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协作沟通,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其次,要完善风险沟通制度。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决策、评估过程、评估结论等全周期范围内及时、足量地进行信息公开,主动获取公众监督;同时通过制度化形式,明确社会稳定风险的动态跟踪督查,开展全流程的风险沟通、风险预警。最后,要加快“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立法进程,及时总结各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立法经验,进行统一立法,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供上位法依据,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出台相对应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引规范,强化对第三方评估主体的监管,最终形成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立法为主体,操作指引规范为辅助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立法体系。

结束语

总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发展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社会稳定风险,影响社会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科学应对基层社区的社会稳定风险,既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能够为社会稳定风险治理提供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黄世钊,韦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保障[N].广西法治日报,2021-08-10(A01).

[2]华国武,安殿宝.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N].酒泉日报,2021-04-02(003).

[3]邵浩浩.把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关键环节[N].德州日报,2020-12-24(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