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儿童和社区参与过程(PCC)视角下的儿童友好社区参与模式探讨----以深圳罗湖黄贝岭儿童友好社区参与式规划设计经验为例

/ 3

联合国儿童和社区参与过程( PCC)视角下的儿童友好社区参与模式探讨

---- 以深圳罗湖黄贝岭儿童友好社区参与式规划设计经验为例

黄润琳 1 韩茵妍 2


  1. 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510000

  2. 深圳市罗湖区捌零柒社区公益发展中心 518000

摘要201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提出了城市规划应首先关注儿童需要的相关概念、依据和技术策略。策略当中,除了传统空间规划的常见方法外,重点把鼓励儿童和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参与(Process with children and community,PCC)纳入三大规划策略之一。

所谓“参与”,强调的是多方持续而有效的沟通、愿景凝聚和行动共成,面对的对象是以人为单元的各式社会群体,强调的是过程导向的规划方式。这对于过去更多关注于物质空间层面的规划和建设实践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本文以PCC为框架,结合笔者在深圳罗湖区参与的儿童友好社区参与式规划设计项目,分享探讨儿童友好城市规划中儿童和多方参与的过程、机制和建议。

关键词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儿童和社区参与、参与式规划设计


  1. 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的提出

为有效因应全球城镇化和去中心化水平均日益提高的状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于1996年发起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CFCI),倡议各地携手共创安全、包容、充分响应儿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区。经廿多年发展,该倡议已遍及世界3000多城市和社区,发展蓬勃[1][2];但过程中也屡遇挑战,尤其受到来自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包括快速城镇化下不均衡空间和不可持续建成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环境的规划和建设能为城市致力于儿童权利和公平规划提供机会,但往往发挥不足[3]

为就城市规划应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提供指导,更好创建儿童生活健康、安全、包容、绿色和繁荣的城市和社区,联合国儿基会于2018年出版《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提出城市规划应首先关注儿童需要的相关概念、依据和技术策略。其中十项规划原则、三类规划策略的提出(表1)和其两两相乘下的各项具体规划建议[4],对城市规划专业人士、政府部门、私营部门、民间团体组织,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表1. 儿童友好城市规划的10大原则和3大策略

61307a057c7a3_html_b000193e1de5dd67.png

(整理自[3]文献p.5)



  1. 以参与(PCC)为核心的过程规划

上述三类策略中,多尺度地规划城市空间、利用地理空间等城市数据平台均是原空间规划中较为常见的方式,但鼓励儿童和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参与(Process with children and community,PCC)这一策略却别有意义:相比起传统的空间规划,“参与”强调的是多方持续而有效的沟通、愿景凝聚和行动共成,面对的对象是以人为单元的各式社会群体,强调的是过程导向的规划方式(表2)。这对过去更多关注于物质空间层面的规划和建设实践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表2. PCC规划策略的具体内容步骤

61307a057c7a3_html_7e31ad6cddea0f77.jpg

(整理自[3]文献p.55/p.64)


  1. 深圳黄贝岭社区的儿童友好参与式规划实践

笔者团队在2018年底所进入的黄贝岭社区,是位于深圳罗湖区黄贝街道的一个以城中村为主的社区,由黄贝岭村民自建房(城中村)及村与地产商合作开发的新建楼盘共同组成,面积约1.2平方公里,社区人口38781人,非深户籍占其中94.7%;其中0-12岁儿童4611人,占总人口比例11.9%。2018年,深圳发布《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各区积极响应,积累众多经验[5]。但罗湖区的儿童友好实践在2019年前较以儿童活动为主,相对缺乏儿童友好空间规划的参与机制和营造实践[6]。“城中村”是深圳城市发展中的特殊载体和重要单元,在特区发展、规划布局、城市功能调节、多元供给等方面作用重要,但也存在安全隐患突出、市政配套不足、市容环境较差、责任主体缺失等问题。罗湖区作为市中心人口密度极高区域1,提出《深圳市罗湖区“城中村”综合治理2018-2020年行动计划》,开展多个城中村综合提升。但其中也未有结合儿童友好的工作指引,亦鲜见针对城中村密集环境的儿童友好规划共建实践。在此脉络下,团队结合PCC展开首次探索。


3-1.利益相关方参与和组建联盟。

笔者团队受罗湖政协委员公益基金资助,以探讨罗湖区儿童规划共建城中村友好公共空间可能性为目标,并无既有规划或建设项目支撑的“既有任务”或“权力身份”,在此情况下,如何发掘各方真实需求,有效激发各方动力,成为参与式规划的首个重点。因此,在项目开展最初,结合团队成员规划师、社区营造工作者、儿童工作者等专业背景,优先针对儿童友好和城中村的相关政策,从联合国、国内外、深圳市及罗湖区多个层面进行梳理,一边抽取能跟街道和社区工作对接的政策要点,一边也综合各自要点,提出一套政策对接性高、易于社区转译理解的儿童友好评价体系,尝试以类专家方式,建立政策利益联盟。同时,结合10多次实地蹲点观察和面向社区家长的半结构访谈,初步“刷脸”建立社区关系,也初步了解到学龄儿童日常的空间使用习惯,尝试建立经验共鸣和痛点联盟。其后,以上述两者为基础,自2018年12月到次年1月底,分别以座谈会(2次)、单独深入访谈(10多次)、大型问卷调研(1场)的方式,策动社区工作站管理方、社区驻点社工、家长这几个本议题上社区层面最重要的权利相关方,征询其对社区儿童友好规划共建的参与意愿和前期想法,确保开放度和动力机制基本具备。因前期在政策、经验共鸣、社区痛点上均提前打下基础,所以在第二步的权利相关方初次沟通上,即获得各方一致认可,有效建立共同利益群体间联盟。接下来,在各方共同支持下,团队于同月短时间内顺利邀请到30位小学阶段社区小朋友化身儿童调研员,以儿童实地指认工作坊(2场)、儿童空间设计工作坊(1场)的形式,有效收集19个儿童最常用空间地点,由儿童亲自展示使用经验,结合儿童友好评价量表为空间评分,其后共同总结场地优缺点,并在整个社区层面,提出儿童空间的改善规划意见。最后,团队把孩子们的发现和共识设想(包括依公共开放性和空间尺度作出空间分类,并提取出儿童友好维度评估中的普遍共性议题),于2019年3-4月整理转译为系统的、易理解的、活泼的公共设摊展览(2场),结合公共枢纽设点和社群网络发动,邀请到社区更多儿童和各年龄层人群均能关注思考议题和现场共同投票表态,同步提升相关方的参与机会和强化利益群体联盟。


61307a057c7a3_html_6bf982226979305b.png61307a057c7a3_html_4c100178165c11e7.jpg61307a057c7a3_html_3e81031ffecbd705.gif

图1.前期多方沟通座谈会

图2.儿童调研与设计工作坊

图3.公开展览调研


3-2.预算编制和联动资源。

由于团队不具有既有规划或建设项目,在资源联动上会更需要共识基础强、预算可控、可操作性强。首先,团队于5月结合上一阶段参与式调研的结果,梳理出儿童、家长、社区管理方等各社群分别认同的“优先需要照顾的儿童友好维度”“优先需要改善的空间”“喜欢的儿童友好案例措施”,并以维度、空间、措施的交叉,得出多项儿童友好空间改善的可能路径,形成初步整体规划和共计4类9项的建议项目库。在资源调动上,经与社区管理方沟通,了解其对资金规模、操作难度、现有可支配支持资源、后期维护等关注点,团队基于资源现状,结合成本效益分析,甄选出能短时间内实验、项目资金范围内可行且无需社区提供额外配套资金、社工人力也投入较少的两类方案,最终于7月遴选出“儿童安全之家”作为优先行动措施,回应各方已十分关注的“安全度”及“沿街商铺空间”的儿童友好提升。


3-3.逐步改变和共同行动

基于上述儿童、家长、社区管理方的全面分析和试点共识,结合黄贝岭社区义工服务需创新、城中村亲子家庭参与积极性高、城中村小店达600多家、社区在调动小店家参与社区事务上存在难点等考量点,团队以讨论会形式,分别联动家长、儿童,探讨儿童安全之家的关注要点和落实行动计划。12组亲子家庭派发近70份邀请,成功招募53个店家加入儿童安全之家联盟,并有效开展后续联动培训。由于从调研到落地全程均采用了参与,因此相关信息透过儿童、家长、店家、社区工作站和社工等群组,在社区内快速有效完成传播。良好的试行效果也得到媒体报道[8][9],团队代表更受邀参与深圳市妇儿工委的儿童友好座谈会,进一步推动理念传播。最后,为使相关参与式规划经验有机会共享和撬动更多改变,团队把期间提出的罗湖特色儿童友好空间规划的评价维度、城中村社区突出共性问题、相应的具体改善策略形成专题报告[10],于2019年7月提交予罗湖区政协委员作儿童友好城市社区规划的提案参考。另外在2020年举办多方参与儿童友好社区规划建设研讨会,联动政协、规划设计单位、社科院、高校、社会创新空间、社区、督导等多方代表,探讨不同角色的部门、机构和专业人士如何发挥自身力量,共同推动儿童友好型社区规划建设[11][12]


61307a057c7a3_html_e85c7cce1b6736ad.png61307a057c7a3_html_7076ef46fc9c288f.jpg

图4. 儿童友好规划共建落地行动(南方都市报 摄)

图5. 经验联动,撬动更多改变(ZAKER摄)



  1. 儿童友好规划,参与共能共行

透过黄贝岭社区的实践,验证得PCC规划策略系统、可行,是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规划,尤其是凝聚共识和推动落地上的重要方式;同时笔者团队因应身份角色和一线现状,对PCC的具体实施步骤作出了弹性调整,是对PCC规划策略在使用指引上的有效补充(表3)。


表3. PCC规划策略下的黄贝岭社区实践内容

61307a057c7a3_html_5340c56b2572f873.gif


2016年,深圳市率先提出要建设中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是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战略。2019年下半年起,罗湖区妇联提出要在每个街道规划建设至少一个示范性儿童友好社区[13],儿童友好空间的规划营造渐成各社区关注焦点。

随着2021年我国三孩生育政策的推出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背景,相信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将越加起到重要作用。纳入参与,深化参与,不仅儿童友好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一步,也和我国规划、住建、民政和社会治理等领域逐步开始提倡的“社区规划”“共同缔造”“社区营造”等彼此呼应,是“以人民为中心”提升空间品质、构建主体网络[14]的集中体现,前景可期!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Child 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 Handbook [M].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2018: 8.

[2] 木下勇, 沈瑶, 刘赛, 郭小康. 日本儿童友好城市发展进程综述 [J]. 国际城市规划, 2021, 36(01): 8-16.

[3][4]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Shaping Urbanization for Children: A Handbook on Child-Responsive Urban Planning [M].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2018: 4-6.

[5] 雷越昌, 魏立华, 刘磊. 城市规划“儿童参与”的机制探索——以雷根斯堡市和深圳市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21, 28(05): 52-59.

[6][10] 深圳市罗湖区捌零柒社区发展公益发展中心. 罗湖区儿童共建城中村友好公共空间项目经验总结报告 [R]. 内部资料, 2019: 1-56.

[7] 深圳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 深圳统计年鉴2019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 3.

[8] 谢粤蕾. 城中村如何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 深圳黄贝岭这群小调研员发布成果[N]. 南方都市报, 2019.03.08, SC12版.

[9] 谢粤蕾. 罗湖城中村“儿童安全之家”初行动:黄贝岭亲子义工携手店家搭建城中村保护网络 [N]. 南方都市报, 2019.06.14, SA21版.

[11] 李娴.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罗湖倾力打造儿童友好社区 [N/OL]. 深圳晚报, 2020.11.21. www.myzaker.com/article/5fb8e19d1bc8e0286300010e.

[12] 冯庆. 罗湖政协委员公益基金资助项目持续发力,专家大咖齐聚罗湖探讨“多方参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N/OL]. 读特新闻, 2020.11.22. www.dutenews.com/p/1043613.html.

[13] 易芬. 罗湖将打造全国标杆性儿童友好型社区: 到2020年全区将建成10个儿童友好型社区 [N]. 深圳晚报, 2019.06.03, A09版.

[14] 沈瑶, 廖堉珲, 晋然然, 叶强. 儿童参与视角下“校社共建”社区花园营造模式研究 [J]. 中国园林, 2021, 37(05): 92-97.






1 2018年达13205人/平方公里,为深圳市平均人口密度2倍以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