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六真”策略 培养规则意识——以《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实施“六真”策略 培养规则意识——以《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

王佳珂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第二小学,浙江 杭州 311256

摘要: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是课程目标之一。为此,统编教材在三年级教材中安排了《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误区,基于真起点、真问题、真情境开展真教学、真思考、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以及如何自觉遵守规则,实现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未来服务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策略

三年级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里的第3条“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以及“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的人”。但三年级学生对“生活规则”认识模糊,更多处于他律阶段,因此教师要基于真起点、真问题、真情境开展真教学、真思考、真体验,帮助学生走出认知的误区,引导学生认同生活规则,树立规则意识,并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一、基于真起点,开展真教学

传统认知科学认为,认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学习是独立于身体的(离身),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对认知信息进行加工,对心智能力进行训练,所以通常采用讲授法传授知识,造成学生与社会环境割裂,无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虽然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情感日益丰富,但其认知水平、自制能力与身体发展并未同步,还不能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持久性也较低。因此,规则意识的培养要基于真起点,开展真教学,从离身学习向具身认知转变。

例如,有学生一开始不开明白什么是“规则”,教材的58页先告诉我们做游戏要有规则,这是一个非常“童化”的引入,将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吸引住了。而后教材60页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的校园生活,如上下楼梯要靠右、早上按时到校,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去公园景区玩不能践踏花草,攀爬雕塑,去电影院观影要凭票入座等等。除此之外,通过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场景,列举出各种真实经历过的规则体验,最后教师总结: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是无处不在的。

具身认知理念认为,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形成的。因此,规则意识的培养应当尊重学生的成长逻辑,以学生生活构建规则意识培养的教育情境,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一起省察、一起探究,打造基于学生生命体验的整体性学习方式,形成规则意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补充,旨在借助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其在思考中树立规则意识。

二、基于真问题,进行真思考

道德与规则具有相通性,要以生活化、儿童化的教学理念,找到规则意识培养与道德教育的交叉点,才能推动课堂教学突破学科藩篱,为树立规则意识奠基,也为儿童道德发展服务。

对处于他律阶段的孩子而言,要做到自律和自觉是有难度的,甚至对“规则”产生抵触情绪,提出“为什么要有这么多这么烦人的规则”的抱怨。教材60页的插图,紧紧围绕儿童日常的生活,加上文字,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上下楼梯没有规则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驾驶汽车没有规则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上下公交车没有规则会发生什么情况。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补充当下学校正大力倡导的“戴头盔”问题,如果骑乘电瓶车时没有按规则佩戴安全头盔会发生什么事情。真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真思考。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生活中不能没有规则,如果离开规则社会秩序将会乱套,甚至产生危险,危及生命。规则是人们正常生活的保障,带给人们安全感和幸福感。

教育的初衷是教而化之,而非强制。规则即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的思想要深深根植在学生的心中,教材62页继续以真情境中的真问题来考察学生,让学生明白,不能因讲情面而违反规则,不能因从众而违反规则,不能因无人监督而违反规则。教师可再次补充提问,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当看到好朋友没有佩戴安全头盔时该怎么做,看到很多人不带安全头盔的时候你选择怎么做,在无交警监管的道路上,你会怎么做。该案例中,教师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将道德教育和规则意识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围绕真问题思考,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补充自行探究解决真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从主管上接手了学习的内容,使规则意识不仅“外化于行”,还能够“内化于心”。

三、基于真情境,实现真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规则意识培养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根据学生认知的矛盾点、模糊点、错误点,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挑选一些来重构教学情境,或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实践如何遵守规则,培养学生明规则、守规则的意识。

例如,疫情期间出现一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不佩戴口罩、不勤洗手、聚餐等行为。教师从中精选出部分典型的行为,请学生运用《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最终达成一致的看法:在这种突然公共事件的背景下,必须制定一些公共安全卫生规则,并且需要每个人自觉遵守规则,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应该做出哪些遵守规则的行为,为这个特殊时期尽一份社会责任。学生表示,应该严格遵守学校规定每天早中晚按时测量体温,勤洗手,进出校门戴口罩等。

虽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已经理解了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规则意识培养不能关门“读圣贤书”,要将情感和思辨融入其中,更要让学生主动多关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规则,并能自觉地遵守规则,把规则意识根植于心中。

参考文献:

[1]杨燕燕.六年级法制教育的“六真”策略——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为例[J].尧学月刊,2020(10):14-15.

[2]鲁洁.生活离不开规则[M]. 教师教学用书,2020(1):17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