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1
/ 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研究

谷伟

伊犁州本源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伊宁 835000

摘要:本文首先对目前村庄用地规划的不足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对村庄建设用地的预测方法,最后讨论如何采用潜力预测来优化村庄建设用地的分配。希望通过研究,可以探索到村庄建设用地规划的更合理方式。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规划;潜力

引言:在对村庄建设用地规划时,传统方法主要依靠村庄的人口和人均用地来开展规划工作,但是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对乡村用地需求做出准确预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可以采取全新的方法来对村庄建设用地展开规划。

1 当前村庄用地规模预测的局限性

1.1 缺少对预测规模的管控

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乡村建设用地减量的情况,目前对乡村规模的预测都是根据乡村自身角度确定的,即以人均用地指标作为基准,并对未来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求来确定村庄的规模和控制指标。结合实际情况而言,村庄更新改造工作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在没有上位规划指标来对乡村的用地规模进行约束,以及缺少指标管控的情况下,很难合理地缩减建设用地,很多乡村都局限于短期需求,导致建设用地的规模特别大。

1.2 人均指标定额不稳定

在当前阶段,村庄的人口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再加上大量人员进入城镇务工,增加了村庄人口规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农村宅基地的规模和村庄户籍人口直接相关,但是村庄的户籍人口规模的变化也和政策引导、经济发展、乡村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人口结构有关,一些乡村在发展旅游业之后,人口指标也要受到旅游流动人口的影响。在进行预测时,国家往往可以从总体趋势来进行判断,但是对于每个农村,在进行规划时会采用综合增长率法、带眷系数法、剩余劳动力转移法进行预测,导致并不能对乡村地区的人口做出准确的预测,导致人均指标定额时会有很多问题。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在建设用地指标的建设上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因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方面会直接影响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所以不能采取绝对统一的指标建立模式。但是在村庄建设中,用地规模的缩减也会受到社会、经济、人口和城镇化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发展趋势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使用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也不具备足够的操作性。

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2.1 对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总量的控制

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会采用自上而下主机传到的约束方式,即在规划的工作中,会从整体角度建立一个指标,然后依照自上而下的思路来对建设用地的指标进行控制和分解。对于村庄建设的工作中,用地指标是由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下发的,县域乡镇的建设用地总规模需要在约束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基础上,来对用地规模进行再分配。对县级国土空间的规划时,需要使用常住人口规模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两个指标,并且以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作为约束性指标,通过对常住人口的规模做出预测,然后计算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得到城镇人口,再乘以人均城镇化建设用地得到城镇建设用地,最后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中减去城镇建设用地,就能得到乡村建设用地的总规模。但是使用这种方式可能导致在规划工作中出现村庄用地规模被过度压缩的情况,为此需要预测规划期末的县域乡村户籍和人均村庄建设的用地指标,确定乡村建设用地的总体规模,综合分析评判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保证乡村用地规模的合理性。

2.2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的合理分配

乡村的建设用地指标是一个有限资源,为了确保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就需要在村庄之间进行统筹配置,确保不同乡村之间在用地方面的协调性,从而避免土地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的出现,并满足社会的建设要求,从而提升分配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因此,调控工作必须要将乡村建设用地高效地配置到不同的村庄中,满足不同村庄的用地需求。因此,不能采用绝对平均的配置方式,而是在用地指标分解时针对不同村庄制定差别化配置方案,在承认不同村庄存在的差异基础上,继续进行差额分配。因此,需要结合村庄的地理区位、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情况、基础设施条件、人口发展趋势等等,并且确定上位村庄用地建设的规模,以及通过多轮反馈分析,保证对指标分解和差额分配的合理性,形成符合地方实际需求的用地规模建设,保证村庄的用地建设效率,推动乡村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

3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分配方法

3.1 发展潜力评价

村庄的发展会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国家政策的影响,因此一些区位条件好、交通发达,而且周围地势平坦的乡村,以及有政策倾斜的情况,往往可以表现出比较好的发展潜力。还有一些乡村朝着集聚发展,因此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非常大。但是对于地质灾害频发,而且交通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的乡村,取得发展需要比较高的代价,人均环境短期内不易改善,因此不会有太大的建设用地需求。由于村庄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所以在使用单一要素时,并不能对乡村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也就无法获知乡村的发展潜力。为了能够对乡村潜力进行预测,就应该对乡村发展的不同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对乡村发展预测分析的有效性。

所以在进行潜力分析时,应该借助统计方法和相关数学模型工具,对影响乡村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及综合多种元素来对乡村的发展潜力做出评价,提升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以达到对不同乡村公平评价的目的。其次要充分调查、汇总县级农业报或者统计年鉴中相关管理部门获得的乡村调查数据,以保证的调查工作的可操作性。在进行村庄发展进行评价的工作中,还应该确保评价工作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丘陵等不同地区、地貌所导致的村庄发展影响因素不同,一边能够获得准确的数据,从而通过调研来对村庄的潜力做出准确预测。

3.2 村庄发展潜力指标的分解

根据村庄发展的趋势可以发现,村庄发展的潜力越高,就会有越高的用地需求,因此应该工作在充分考虑村庄发展现状的情况下确定村庄的用地需求,以村庄发展的现状为基础,来完成建设用地的指标分配工作。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权重设计中,也要根据乡村的发展趋势来确定,使用县域规划乡村建设用地的总面积乘以各个村建设用地的分配权重,最后就能得到村庄规划用地的面积。通过使用上述分配方法,就可以得到不同村庄建设规划用地规模,也能明确村庄建设用地的总体指标。为了能进一步确保建设用地指标和村庄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还需要在镇范围内,对各个村庄的建设指标进行平衡。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的明确建设用地指标需求的村庄,可以在分配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倾斜,以及通过国土空间整治来核减那些发展潜力低的村庄建设用地指标,达到优化土地资源分配的目的,从而确保用地指标的平衡性。在对村庄用地长期规划指标分解时,还应该确保分解时的动态性和过程性,例如对合理的建设用地需求,可以采用挖掘存量的方式,满足建设用地的需要。

结束语:传统村庄建设用地规划很难符合乡村的发展的需求,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下,使用发展潜力的规划方法,可以对村庄的发展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且预见村庄的建设用地需求,并且还能对原本的分配方案进行优化,提升方案的科学性。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对潜力的评估可能并不能完全涵盖实际需求,但是依然可以应用在建设用地规划的校核中,帮助做好对建设用地规划,满足地方的实际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朱静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的探讨[J].房地产世界,2020(19):38-39.

[2]田晓晴.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发展潜力评估及村庄分级分类规划引导探讨——以广西靖西为例[J].中外建筑,2020(07):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