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2

关于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点研究

郑冬

610429198709041 ***

摘要: 地基基础建设是土木工程的关键性工程,地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土木的建设质量,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地基基础工程建设加强控制,对质量进行严格管理。利用切实可行的科学化施工方案,并不断优化土木工程中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保证土木的基本品质,为老百姓的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推动土木行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 土木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特点
       1.1复杂性
       地基施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其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也与土木整体施工进度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地基施工建设中,应根据标准程序完成施工计划,为土木的顺利完工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大可能减少土木工程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复杂、地形多样,特别是那些临近地震带的区域,板块运动频繁,极易出现自然灾害。因此,土木施工单位应合理应用现代化施工技术,缩减灾害可能会对地基造成的种种隐患。
       1.2隐蔽性
       土木工程所包含的施工工序较为繁杂,并且需要保证每道工序之间的连接性,若是在建设过程中,某一道工序操作不当,在后序施工将前期错误工序覆盖,将很难发现前期造成的错误。因而,隐蔽性是地基基础施工中基本特点之一,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的存在,土木相关部门必须不断提升监管强度,完善对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的监管办法,尤其应关注对地基基础施工中隐蔽部分的监督与管理。
       1.3多发性
       在地基建设施工中具有多发性的基本特点,在前期施工准备中,应对地质状况进行认真勘察,坚决杜绝盲目施工的情况。若是地基施工技术与实际的建设需要不相符,将在未来建设施工建设中埋下隐患。并且,有很多土木工程中都存在这种情况,相关部门不断发展勘察技术,也是为了有效避免此种施工事件的频繁发生,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资金浪费。
      2 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中对一些关键点的要求
      2.1 对基坑土方的开挖的要求
      在基坑开挖前应当先确定施工顺序和分层的厚度,然后再进行施工。为避免地基土出现扰动现象,施工时要做到连续施工,切勿中断。在开挖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并对地下水位进行观测,如果到达水位以下,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进行降水处理。
      2.2对土方填筑与压实的要求
       首先要选用合适的土料进行填筑,有些土料是不适合作为填筑土料的,比如像淤泥、膨胀性土、冻土等,还有土料里若有机物含量(>8%)、硫酸盐含量(>5%)过多,同样不适合做填筑土料。因此选择土料时应当选用一些碎石类、砂土类和符合压实要求的粘土类为主。压实的方法包括振动法、碾压法、夯实法及通过工具进行压实等方法。压实过程中必须注意压实度、土的含水量以及每层铺土厚度。填土应由低到高,由下向上整个宽度分层铺填碾压或夯实。填方应分层进行并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回填与夯实。当天填筑应在当天压实,填土压实质量应符合规范规定。
       2.3 土方施工常用机械的适用范围和施工方法
       2.3.1 推土机
       推土机开挖的基本作业是铲土、运土和卸土三个工作行程和空载回驶行程。铲土时应根据土质情况,尽量采用最大切土深度在最短距离(6~10m)内完成,以便缩短低速运行时间,然后直接推运到预定地点。(1)适用范围:用于场地清理和平整、开挖深度1.5m以内的基坑,填平沟坑以及配合铲运机挖土机工作。(2)常用施工方法:下坡推土法、并列推土法、槽形推土法、多铲集运法、铲刀附加侧板推土法。
       2.3.2 铲运机
       铲运机在施工中,由于挖填区的分布情况不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应根据不同施工条件(工程大小、运距长短、土的性质和地形条件等),选择合理的开行路线和施工方法。适用范围:用于大面积场地平整,开挖大型基坑填筑堤坝和路基。最适宜于开挖含水量不超过27%的松土和普通土。常用施工方法:下坡铲土法、跨铲法、助铲法、交错铲土法。
       3 土木工程基础施工的施工技术
       3.1 浅基坑的开挖及其支护技术
       首先,土方的边坡应以当地的土质、开挖的深度及其方法、边坡的留置时间、坡顶的荷载情况、排水及降水状况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为依据进行确定。其次,在土质均匀及湿度正常,基坑或管沟地面的标高高于地下水位,且敞露时间较少时,在挖土深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不进行放坡和加支撑,但是,开挖深度不可超过相关规定。再次,土质及其湿度适宜,且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当基坑或管沟的底面标高高于地下水位时,开挖深度应不超过5m,且可不加支撑。此外,对于永久性的挖方边坡而言,应根据设计的相关要求进行放坡。最后,在山体整体稳定的情况下,临时挖方的边坡若相对使用时间较长且高度低于10m 时,可以以实际条件设计坡度。浅基坑的土壁支撑技术一般包括灌注桩、板桩、横撑、深层搅拌桩及地下连续墙等。

3.2 深基坑的开挖及其支护技术
       在深基坑的开挖过程中,为了保证坑基开挖过程中土壁的稳定性,通常采用临时支挡来确保深基坑土壁的稳定性。对于透水挡土支护结构而言,可采用工字钢桩加横挡板、预制桩、双排灌注桩等进行挡土;对于止水挡土结构而言,主要包括了钢板桩、地下连续墙、化学注浆桩以及深层搅拌水泥土墙等结构;对于支撑部分的结构而言,可采用悬臂、锚拉式支护,或土层锚杆、型钢水平支撑等结构。
       4 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4.1 土壁的稳定
       土壁稳定的关键在于土体内粘结力与摩擦阻力之间的平衡。如果土体失去此平衡,就会发生塌方,从而影响工程工期,也会给周围的建筑和人造成危害。要保证土壁稳定,应先放足边坡,并且边坡的留设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另外,边坡坡度的大小则要依据土壤特性、地质条件和施工的条件和方法等多种因素而定。比如,粘性土质的边坡应陡些,人工或机械挖土、明沟排水时边坡不宜太陡,应平缓些;基坑旁边有主要建筑物的情况下,边坡比例宜在1∶1.0~1∶1.5范围内;无地下水且工期较短,可不放坡而留设直槽,开挖的深度不能超过以下数值:以砂土为填充物的密实、中密实砂土及碎石类土为1m;可塑、硬塑的轻亚粘土和亚粘土为1.25m;以粘性土为填充物的可塑、硬粘粘土及碎石类土为1.5m:坚硬粘土为2m。此外,为了保障土壁的稳定,还应设置支撑,这不仅可以降低土方量、减少施工面,还可以使放坡不受场地限制。在坑槽的边缘应尽量不要堆置大量的材料和土方或者机械设备;在挖好坑槽后应当立即进行地下和基础结构的建造;雨期不宜对滑坡地段进行挖方,应先整治,然后开挖,开挖顺序为由上至下;如果发现有危险或不稳定的情况时,应先进行妥善的处理后,再进行施工。
       4.2 排水技术要点
       土体干燥是土方施工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排水工作一定要做好。一般而言,施工的排水作业可分为两种:
       明排水法,即运用截、抽和疏的排水方法。截指截住水流;抽指开挖基坑时,在坑底留设集水井和排水沟,使水流顺着排水沟汇集到集水井中,之后用水泵将水抽出;疏指疏干积水。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在开挖基坑之前,在基坑的周围安设足够数量的滤水管,将水抽走,在工程完工之前,保证地下水位始终在坑底之下。保证了坑基土体的干燥,可以有效的防止流砂,并改善施工条件。尽管如此,在降水前,一定要考虑原有的工程建筑物可能产生的附加位移和沉降引起倾斜、开裂、倒塌及地面塌陷。因此,在施工必要时,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4.3 填土及压实技术
       设计合理的填方边坡,选择合适的土料及填筑方法,可以确保填土的强度和水稳性。土壤中如果有机物含量较大或石膏含量超过2%,则不能作为填土所用。施工时,填方工程宜分层铺土然后压实,若用同类的土壤来填筑效果最好。如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填筑时,应当把透水性较小的土壤放置于透水性较大的土壤之上。为了避免填方内有水囊形成,严禁将不同类型的土壤混合且不均匀的使用。
       5 结语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筑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施工控制,保证工程质量,以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施工技术,它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可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李芳菲.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控制策略分析[J].价值工程,2015(10).
[2]吴孝容.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控制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