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能力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9
/ 2

知识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能力发展研究

罗正清 樊莉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证券投资能力是现代金融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从人才能力培养的视角,证券投资能力分解为证券分析能力和证券交易能力,证券分析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证券交易能力包括交易策略构建能力和交易策略执行能力。证券投资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知识内化的结果,该能力的培养需遵循知识增长的规律,注重知识的过程性和动态性,把知识的获得与探究融为一体

关键词:证券投资能力 证券分析能力 证券交易能力 知识增长

2019年7月20日,我国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市场国际化伴随着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复合型人才是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发展趋势。金融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人才的衡量标准已逐渐从理论导向转向了实践导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金融操作手段的日渐丰富,企事业单位证券交易行为更为频繁,证券投资能力也成为了金融业务模块员工的核心能力。在人才供给端的高校金融专业,需直面人才能力需求带来的挑战,对证券投资能力进行细致的解构,形成有效的证券投资能力培养机制。

一、证券投资能力解析

关于证券投资能力的研究比较丰富,证券投资能力是指在证券投资活动中,能取得超出市场平均水平收益率的能力。此前的研究多将证券投资能力分解为择时能力和择股能力,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评估基金经理是否具备投资能力。由于研究方法和采用的数据不同,对基金是否具备投资能力有不一样的研究结论。二是探讨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在关于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影响因素方面,有研究认为特质,如性别、学历、工作经历、就读院校、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特征都能对投资能力产生影响。

对投资能力的评估主要还是基于投资结果来回答基金经理是否具备投资能力,但不能回答他们的投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关于投资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部分回答了形成投资能力需要重视的因素,但对证券投资能力的实现机制没能做出清晰阐述。

站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不是所有的金融专业学生都会成为基金经理,更多的金融毕业学生虽然不成为基金经理,但是自身却非常有可能进入到金融市场,成为散户中的一员,散户群体投资能力的提升对促进市场效率以及资源的配置是有益的。这就要求金融教学不仅需要从基于结果的视角去审视证券投资能力,更需要从能力形成过程的视角去探索证券投资能力的培养机制。

证券分析发现的投资机会还需要通过证券交易活动来实现,证券交易活动包括交易策略构建和对交易策略进行执行。交易策略构建是依据证券分析结果建立起满足自身资金约束和风险偏好的投资策略,包括投资对象选择、仓位配置和风险管理措施等方面。交易策略执行是指能够在市场中贯彻交易策略,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手动下单还是机器下单、心态稳定与否都可能影响到执行过程与既定策略的一致性。依附在证券交易活动上的能力称为证券交易能力,是将证券投资机会转变为现实收益的能力。它由交易策略构建能力和交易策略执行能力两部分组成,交易策略构建能力是指均衡风险和收益判断准则,能够制定良好的投资对象选择、仓位配置和风险管理计划的能力。交易策略执行能力是指能够准确下达交易指令以实现制定的交易策略的能力。

二、知识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能力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知识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是前人认识和事件的结果,因而课程教学的本质是教学人类认识的成果,即知识。在这种认知方式下,学生作为旁观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无法走进知识的构建过程,与知识共创共生,情感、体验没有发挥的余地,导致知识与人的割裂。随着对知识认识的不断深化,知识不再被看成是一种即成不变的产品,而是处于积极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知识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和默会性,它是个体主动探究、建构的结果。人不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创造的参与者。波兰尼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分别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虽难以用语言表达,却真实地存在于个体行为中,影响着个体的认识和实践,隐性知识其实就是人的一种能力。野中郁次郎借用波兰尼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概念,提出了知识转化与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螺旋式的知识进化包括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四个过程,在分别对应的创始场、对话场、系统场和实践场内进行。通过在实践中的学习,个人将书本、磁带与影像等载体中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亲身体验,最终成为个人的隐性操作知识——也就是处理专项事情的能力。可见在SECI模型中,知识内化是知识主体能力形成过程。

可见,基于知识的观点认为能力的实质依然是知识,只不过是内化与个体的隐性知识。大学生证券投资能力的发展也可从知识视角下来进行探讨。

在基于知识的视角探讨能力的发展的研究中,相关研究多是集中在企业能力发展方面。罗正清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创新主体基于知识基础上的新知识创造能力,魏华飞认为知识基础、知识场活性对技术差异化的能力影响显著,其中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深度和知识宽度两个维度。孙家胜等认为竞争优势是企业各项能力的综合体现,把知识动态能力细分为重构、合成、发展、构建、复制、同化和整合能力,强调了知识是动态演化的过程。这些研究可以归结为:在能力形成过程中强调知识基础的作用,认为能力的实质是知识动态演化的过程。

证券投资能力作为一种专业能力,是经济、金融、财会以及行业知识等内化到个体而形成的在证券投资活动中获得良好收益的能力。证券投资能力的培养需从知识增长的视角,遵循知识螺旋增长的动态演化规律。

而知识的增长并不是跳跃性的过程,而是渐进的过程。任何知识都是有来源的,新的知识必然基于已有的知识而发展,个体对新知识的吸收也依赖于已有的知识,这都突显了知识基础在知识演化中的作用。

个体知识基础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衡量,即知识宽度、知识深度和知识强度。简单理解就是,知识宽度意味着掌握的学科数量,知识深度意味着每个学科知识掌握的等级程度,而知识强度是指个体将知识关联起来的程度。

在知识的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可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构建有助于知识流动和知识吸收的理论场来实现,经过编码外化的显性知识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自学等形式传播给学生。例如,金融专业学生想学深点数学和计算机知识,生物专业的学生想学点金融和文学类的知识,学校如何满足这些学生知识拓展的需求?这要求学校多鼓励教师采取网络课堂、翻转教学、矩阵式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突破课堂人数和授课时间的约束,扩展学生整体知识基础。学生将获得的碎片化的显性知识组合为系统的知识,从而在个体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上得到扩展。

针对证券投资能力发展问题,理论场要完成的任务是对证券投资能力进行解析,并总结出支撑各个分项能力发展的知识体系。

而知识强度却反映的是个体对知识关联情况,知识关联的能力在个体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把知识的获得与探究融为一体,注重个体与世界的互动,只有经历探究的过程才能建构起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实际上是个体将知识内化为自己隐性知识的过程,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知识的关联重构的过程。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场,在实践场中能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创造性地将知识重组运用于新问题的解决。

针对证券投资能力发展而言,可将证券投资模拟交易作为实践场,证券投资模拟交易可以是课堂模拟、课后模拟以及投资竞赛等多种形式。证券的不同、时间的差异、政策的变化等导致每个投资决策都是不同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不一样的思维,这就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的运用,证券投资能力才有可能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宋贺,房严,常维. 我国开放式基金绩效及选股和择时能力研究[J].财务与金融.2020(1):70-79.

[2]肖继辉,罗彩球,彭文平.基金经理个人特征与投资能力研究[J].商业研究,2012(3):139-150.

[3]胡奕明,林文雄.信息关注深度、分析能力与分析质量——对我国证券分析师的调查分析[J].金融研究,2005(2):46-54.

资助情况:本课题受天津工业大学资助,项目编号:2017-3-27,课题题目:“基于证券投资能力发展的金融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