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师德师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师德师风探索

刘涛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402260



摘 要:古往今来,教师是“春蚕”“蜡烛”的代名词,责任光荣而神圣。师德,是教师修身立业、润心化人的“根基”;师风,是教育事业历久弥新、稳健发展的“堡垒”。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教育全局统筹分析,高瞻远瞩、针砭时弊。针对教师评价,《方案》提出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由此可见新时代教育领域师德师风建设势在必行、时不我待。本文透过客观辩证角度,指出要增进对师德师风重要性认知,梳理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措施。

关键词:教师;传统;师德;师风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有师德高尚、师风正派,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占比大,与老师接触时间也很多,所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为知识传授搭建桥梁、是为立德树人塑造舞台。

一、增进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认知

(一)重视师德师风,是中华传统、礼仪之邦的文化承接

古人云:“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我国历来倡导以德为先,中华民族历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更有明确标准,儒家信奉 “仁、义、礼、智、信”对师德师风建设也有极强指引作用。古代教育家接续发力,形成了集聚中华文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孔子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思想,扬雄提出 “师者,人之模范也”等教师观,均符合现代教育教师标准。《学行》有言:“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教师关乎学生成长成才,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人才塑造,如果教师不能发挥木模铁范作用,就不能称之为合格老师。要把为师标准与治学要求统一起来,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责无旁贷。

(二)重视师德师风,是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直观形式

言传身教作为一种启蒙教育方式,师德正、师风硬能让言传身教效果倍增。如果教师对自身行为缺乏理性认知、标准审视,那么对学生成长也会缺失方法理论、正面示范,导致自身成为一个不合格施教者,所辐射出来的重智轻德教育行为也将给学生树立不好榜样。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言:“如果你想教孩子怎样使用锯子,而自己却把锯子当斧头使,那你永远也不能把他教育成一个木匠。”言传重在口头语言的魅力,身教重在身体力行,它们是一体两翼关系,只有言传与身教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发挥教师模范作用,要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每一个细节上以身作则,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

(三)重视师德师风,是教育发展、时代更迭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师德师风建设给新时代教育赋予新思想、新内涵、新价值,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扬。师德师风不仅属于教育范畴,还属于社会范畴,承载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德才兼备接班人的使命。教师作为教育育人、立德树人的主体角色,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不断适应时代、新变化、新要求,切实将师德师风与教材教法、教育方式融合贯通。

一方面,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新时代院校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国家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劳模人才需求缺口大,而一个合格劳动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更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这其中关键就是要提高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加之,学生在校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教师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是直接影响因子。所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关键,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关键,是推动教育事业长效发展的关键。

二、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梳理及原因分析

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教育事业、师德师风尚未完全适应跨越式步调,师德师风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进度滞后,导致现社会教师问题频发:事业心、责任心不够强;教育钻研不够精;不够重视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管理和培养学生缺乏耐心、细心、爱心;其他一系列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偶有暴露。分析原因:一是经济提速下的文化遗失。部分教师队伍在适应经济社会进步知识更新时,对古老传统文化的汲取和消化左支右绌,文化传承意识淡薄。二是利欲驱逐下的行为过失。部分教师理想信念不坚定,在利欲熏陶和大是大非面前定力不够,沉不住气、经不起考验,容易走岔走歪走错。三是社会浮躁下的思想缺失。面对忙碌社会和快节奏生活,部分教师修身养性还不够,跟随追逐、盲目追捧社会潮流,对自身和学生均造成不好影响。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措施

(一)教师要修身立业、担当负责,自我施压形成思想自觉、行为自觉

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是国家、国人立足底气所在,优良传统在一代一代教育中得以延续发展,中国教师肩负着中国知识、中国文化的传播重任,新时代教师要主动在思想上把自己当成传统文化传承的“第一接棒人”“第一责任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加强对党史国史学习,教师首当其冲、义不容辞,必须广泛狩猎历史文化,学习古今教育观,特别是要加强领会古圣先贤在修身立德方面的思想、方略。此外,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把握国家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成效,顺应国情、世情、学情,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理念,摸索、掌握新时代新教法。要先做到德育路线不变向,在根据社会人才标准变化而改变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着力提高课程思政水平,使学生知识、品德双丰收。

(二)学校要高度重视、强化统筹,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体系化,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市区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有关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建立起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系部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师德师风建设专门机构,把责任层层传导压实,把制度健全完善到位。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考核,将师德师风与教师利益挂钩,把师德师风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从思想和行动上规范师德行为,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干部选拔、申报科研项目、评优评奖的前置条件,对违反师德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积极评选优秀的师德标兵,培育先进典型和优秀教师事迹,挖掘一批师德正派的优秀代表团队,对其进行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逐步构建符合学校实际、覆盖对象全面、考核内容指标明确、方法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考核体系。

(三)社会要动员参与、精准发力,形成支持和监督格局

师德师风建设事关教育大局,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影响大、作用强,督师德、抓师风、正风气是社会全体、每位公民的一种责任,我们不仅要支持教育事业、尊敬教师行业,还需要建立广泛参与的监督体系,畅通师德失范投诉渠道和教育意见反馈途径,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积极反馈,及时受理相关举报案件,认真开展调查和取证,依据相应文件要求和法律规定,对师德失范行为做出处理,公布警示教育、汲取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我们要大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领域建设一批优质师资队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培养一批“中国教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之《学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3]毕宝魁.细读孟子[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7:106。

作者简介】

刘涛,男,19944月生,汉族,籍贯:重庆奉节,学历大学本科

现工作单位: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党委办公室职员 邮编:402260

研究方向:办公室秘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