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3
/ 2

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张浩

兴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省 承德市 067300

摘要:目前,国家教育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探索将“课程思政”与院校实际情况和发展相结合的方法。中职院校在建设“双高”过程中,理应紧扣课程思政积极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落实,激励更多的教师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在中职院校中多途径去弘扬工匠精神。基于此,本文就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1 引言

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中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概述

随着国家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国内对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研究在数量上整体呈上升趋势,涌现出较多研究成果。但从目前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层次上看,都处在一个相对较少的阶段。国外中职课程思政研究贯穿整个学生的培养过程,如英国、德国,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深入企业开展实训,在专业实操学习过程中渗透职业价值和精神教育,以民主教育促进政治意识、社会意识的养成,培养职业精神。国内思政教育主要将社会和企业力量融入教学体系中,形成中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现阶段,我国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缺乏系统论述。中职专业课教学过程缺乏文化渗透,课程思政不能简单理解为思政元素的生搬硬套,清楚课程思政内涵,才能结合中职教学特点,探究如何将思政精神与中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

3 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程思政融入现状

3.1 课程思政认知不足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中专业课、通识课是显性存在,思政教育是隐性存在。一些学校和教师片面理解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在提高课程思政的质量上下功夫,而是形式化地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使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结合不佳,影响了思政教育效果。

3.2 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师资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招生与就业,而且还是衡量学校课程思政整体落实的重要标杆之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技巧等。目前在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中普遍强调课程思政,而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知识性、技能性教育惯性以及对课程思政理解的不到位,导致普遍存在着找不到课程思政抓手的问题。尽管有些教师选取某些内容作为课程思政的试点,但也存在着理解不透、定位不准、牵强附会甚至似是而非的问题。此外,部分院校存在思政课被边缘化的现象,客观上诱发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同危机,致使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激发“真懂、真信、真教”的内生动力。

3.3 教育方法滞后

教育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又一困境,也是影响课程思政有效开展教育推广的重要阻碍。从教育生态角度来说,我国教育生态环境更侧重于学术研究,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创新缺乏兴趣。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不能以新的姿态融入新时代教育发展环境,对现代化教学模式及中职人才教育培养未来化发展了解不足,不能以教育长效化推进为基础开展教育布局。此外,部分中职对教育创新重视不足也是导致中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方法滞后的主要因素,使课程思政不能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科学进行教育规划,降低了中职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质量,使课程思政在中职中发挥教育作用日渐式微。

4 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

4.1 加强课程思政的理解认知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必须清楚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不是“额外的”“新加的”任务,是党和国家对中职办学的一贯要求,必须站在完成根本任务的高度,切实扛起这一责任。一是要建立领导抓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明确学校领导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者和主要责任人,承担研究谋划、组织推进的职责。二是要落实专业课教师的直接责任。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落实者和推动者,必须明确传授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双重责任,强化其责任意识,增强主动性和能动性。三是要建立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学校机关部门、党团组织、思政教学部门及各专业课教学部门结合各自职能承担相应职责,建立协作机制,防止各自为战和“孤岛”效应。

4.2 改善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发挥着核心变量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的提出,打破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壁垒,使课堂教学由知识场、技能场、工具场转化为生命场,以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维育人目标重焕教学活力。”一方面,中职主管部门要通过组织培训、检查督导、学科竞赛等形式营造起“大思政”的育人氛围,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意识,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同时通过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组织相关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研讨,这样既可以帮助专业课教师提炼学科思政元素,又有助于思政课教师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有针对性地思政课分类教学,从而达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技能、价值、信仰的良性互构,专业知识与思政资源的交互融通。”另一方面,广大教师也应该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将思政课相关理论学习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工作生活中。

4.3 创立教育实践新方式

中职课程思政教育创新,要从教育模式及教育方式两个方面做好创新实践。针对教育模式创新,要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应用,符合课程思政教学基本规范,在合理框架内加入、调整部分课程机制,使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在保持良好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具有趣味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政教育学习兴趣,为课程思政长效化推进提供切实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应当结合中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及当前阶段教学调整,科学地进行创新设计。

5 结束语

新时代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工作,需要正视多重困境,社会各界需要提高认识完善体系建设和各级制度保障,合力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思想觉悟与时俱进的职业院校时代青年,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总之,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定能发挥教师立德树人、学生知行合一的育人功能,必然培养德才兼备,有鲜明思想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汤志华,谢石生.论思政课守正创新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J].思想政治研究.201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