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5
/ 2

小学德育与心理 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罗莉芬

福建省龙岩市龙门中心小学 364000

摘要:德育教育改变心理认知,心理教育成就学生德育素养。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一工作的落实开展,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素养培养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在当下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中,由于这一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落后等原因,导致工作开展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高度要求。因此,针对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出优化策略,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有效融合

一、引言

随着小学生接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以及教育水平的提升,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社会困扰、学习困扰、人际交往等众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德育能力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实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成绩方面,对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缺乏重视

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学生的重心都放在了成绩方面,在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这一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小学教师缺乏重视,导致工作开展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中,由于其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不能够高度明确自身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作用,长期将教育与教学工作混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高度明确自身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的区别性,清晰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心理建设,心理课程的作用与价值,导致此项课程未能成为学生重视的科目。

(二)教师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很多教师都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为了满足应试教育发展环境背景下对小学生思想素养培养提升的高度要求,导致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开展方式不合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不深入,不利于这一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班主任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保证教育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从而能够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够为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做好充分前提保障,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落后

但是,在当下的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中,由于小学教师不能重视自身教育开展方法的有效创新,长期运用说教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导致学生参与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积极性低下,最终阻碍这一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1]。小学教师应该高度明确自身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方法的创新优化是保证教育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方法创新,满足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要求,才能够为这一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前提基础。

三、提高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当前,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的丰富多样,因此,在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太过于传统化,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就导致了很多教师觉得工作压力巨大,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因此,在当下小学教师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明确自身德育素质提升,对学生德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满足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的高度开展。通过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学生切实所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同时,应该不断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能够明确学生在参与教学时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提高自身教育能力。通过参与培训的方式也能够有效满足这一要求[2]。总之,在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中,小学教师应该明确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大和变化,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要求,为这一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做好充分保障。

  1. 教师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在针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对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心理教育方面的目标,进行梳理,从而提炼出符合小学生教学的重点心理教学内容,以此实现对小学生充分的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让生活多些绿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将环境保护以及绿化相关的意义传输给学生,在进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多从网络上搜集相关护林小分队、志愿者、绿化大使等相关的素材,对学生结合起来开展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实现对学生心理方面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对小学生德育的教育,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写出几条,让生活更绿的建议和方法,或者是自己实践的步骤,以此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

(二)对德育教学与心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在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低下的原因,导致这一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德育教学工作需要明确自身德育教学开展方法创新优化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不断落实这一要求,保证学生参与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积极性与自主性。

教学案例二:比如,在开展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针对低碳生活教学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空气以及低碳出行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将图片以及形态的对比,从而能够保证在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提高学生对教学中话题的兴趣度,并且能够不断对学生落实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参与自主性的提升,才能满足教育要求。也可以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与家人一起出行,记录低碳生活,抵抗私家车出行计划,更可以让学生提交出行日记,或者在朋友圈打开的方式,对学生实现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双重目标。

(三)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是参与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主体,能够不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巩固,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自主性,促进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通过创新开展方法的形式能够满足这一教育要求,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在进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时,教师可以应用游戏活动开展这一教育工作,促使学生能够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积极性与自主性,进而则能够得到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的充分落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比如在进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教学时,就可以通过过家家的游戏,让一些学生扮演自己父母每天承担的角色,比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以及上班赚钱等责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心理上,对父母心怀感恩,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更愿意体谅父母,减少大少爷、小公主的心理教育,这样才是有效的教育。

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体会到教育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从教学的实效性出发,促进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连洋
,于温柔.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及方式[J].中国教师,2018:168.
[2]陈秋萍.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及方式[J].好家长,2019:23-23.
[3]周治.农村小学德育策略研究[J].家长,2019: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