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中的创新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2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的创新精神

庞慧娟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摘要:

创新,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精神是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联系密切,应当突出自然辩证法的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和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字: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自然辩证法

一、创新的哲学定义

1.1、哲学定义

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在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创意是创新的特定形态,意识的新发展是人对于自我的创新。发现与创新构成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既为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发展的矛盾关系,代表两个不同的创造性行为。只有对于发现的否定性在创造才是人类产生及发展的基本点,实践才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创新的哲学要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的发展。物质形态对于我们来说是具体矛盾。我们认识的宇宙与哲学的宇宙在哲学上代表了实践的范畴与实践的矛盾世界两个不同的涵义。创新就是创造对于实践范畴的新事物。任何有限的存在都是可以无限再创造的。

2)、矛盾是创新的核心。矛盾是物质的本质与形式的统一。物质的具体存在者与存在本身都是矛盾的。任何以人的自我内在矛盾创造的新事物都是创新。

3)、人是自我创新的结果。人以创新创造出人对于自然的否定性发展,这是人超越自然达成自觉自我的基本路径。人的内在自觉与外在自发构成规律在物质的总体上形成对立的内在必然与外在必然的差异。创新就是人的自觉自发。

4)、创新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创新与积累行为构成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的劳动方式的否定,是对于人类实践范畴的超越。新的创造方式创造新的自我。

5)、认识论上看创新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自我存在的矛盾面,其发展必然推动自我行为的发展,推动自我生命的发展。

创新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就是更有广度、更有深度的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就是能将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日常习惯贯穿于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所以创新是无限的。创新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它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从而也就包括肯定之否定与否定之肯定。前者是从认同到批判的暂时过程,而后者是一种自我批判的永恒阶段。所以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怀疑”,是永无止境的。

1.2特点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事业兴旺的阶梯。创新活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创新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创新是在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在人类社会之外,其他动植物只是进化、演化,而不是创新;创新是有规律的实践活动,它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劳动为途径,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为导向,反映符合事物发展要求的基本规律,是一种有规律的实践活动;创新是突破性的实践活动,他不是一般的重复劳动,更不是对原有内容的简单修补,而必须是突破性的发展、根本性的变革、综合性的创造;创新是继承中的升华,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准备,没有继承,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创新是继承的必然结果,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没有创新,继承就会失去本来的意义。

创新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规律: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具有批判和怀疑的勇气,具有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创新要有正确的方向。一切创新,最终都是为了服务民众,让民众从创新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能赶时髦,不能盲目瞎干,否则就会劳民伤财,将会被民众唾弃。创新要有鲜明的特色。创新总是具体的,必然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专业特点和创新人员的个性特点。物色愈鲜明,创新才会愈具有生命力,才能愈长久的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二,创新的作用与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为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成为关键因素,消除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价值的提升。

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的范式正在进行一次新的转变,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从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因为他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而且正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从自然辩证法的功能来看,它既包含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又包含了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创新精神也是自然辩证法之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显现。因此,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对于加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正确性早已为科学发展所确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存在一些误解,如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单纯的政治理论,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些人甚至怀疑它的科学性;有些人认为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则不必去学习它、研究它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自然辩证法课程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公共必修学位课开设的,但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没有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贯彻落实到其中,教师应付教学任务,学生应付学分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要消除误解、克服偏见、学会创新,自然离不开对自然辩证法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一般说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有对创新机理的认识和理解,有创新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有从事创新性实践的积极性等,所有这些条件都与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密切相连。

首先,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创新的思维方法。创新离不开科学的方法,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而自然辩证法本身就是广义的科学方法论,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正是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途径。因此应该关注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变化,正确了解和把握自然辩证法与创新精神的关系,通过对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客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偏见,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思维方法上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优化知识结构,夯实创新的知识基础。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事实上,不少“专才”缺乏整体观,有时从“专”中走不出来,陷入思想狭隘的境地。因此要通过对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活跃思想,跳出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达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不断夯实创新的知识基础。

最后,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从事创新实践的积极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既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发展。科学技术哲学告诉我们,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不仅关系到从事科学活动的人,而且涉及到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习研究,既要培育抑恶扬善的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又要提高从事创新性实践的积极性,努力用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甘自恒,阳国亮,余瑾,李继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0-270.

【2】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课题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70-190.

【3】陈小玉.从创新经济学家视角回顾马克思资本创新思想.学术论坛【J】,2006,(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