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2

关注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刘恒明

(重庆市江津区石门小学校 402292)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已初步实现了升级转型,越来越多农村劳动人口趋于城市化发展,加快了我国现代社会化发展进程,这也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且大部分留守儿童还伴随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基于此,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旨在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层面的帮扶与支持,改善其面临的生活困境,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外出打工,只能将其托付给家中的长辈照顾,长此以往造成留守儿童面临着经济与教育方面的困境,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积极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这就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上门访谈等活动,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为其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 生活质量缺乏保障

受农村地区经济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通常难以保障自身生活质量,也无法很难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照顾,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遇到生活方面的困难时,最先向同伴寻求帮助,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普遍偏低。

1.2 存在自卑心理

从自我评价角度分析,相比于城市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自卑心理,对自我的认知水平也较为低下,无法正确看待自身存在的优点和缺点,甚至是过度关注自身存在的不足,无法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与自信心。

1.3 伴随着深切的失落感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都需要被迫与父母分开,在情感需求层面无法享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长此以往很可能形成严重的失落感。与此同时,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且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时,农村留守儿童既要承担经济方面的压力,又要从心理上担心父母外出打工时的人身安全。因此,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迫切希望与父母生活在经济条件相对充足的环境下。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 明确教育职责,落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式开展前,学校应明确自身承担的育人职责与使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长效调节机制,确保这门课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其次,建造心理健康咨询室。学校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招聘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鼓励学生到心理咨询室与教师进行沟通,由专业教师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指导和方法。最后,督促教师定期开展家访工作。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与经济水平,从心理层面上为留守儿童带来温暖和关怀。另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定期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在生动热烈的氛围下健康成长。

2.2 及时与家长沟通,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家庭的有效参与,这就需要相关教师及时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友好沟通关系,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尽可能抽出时间,每年至少与留守儿童相处两次,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日常情况。与此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家长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以及电话等社交软件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有意识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动态,促使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即便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提供的爱和温暖并未消失。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构建良好的长效沟通机制,鼓励家长及时将儿童存在的问题告知于教师,确保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介入儿童的心理活动。

2.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大部分农村地区在经济、交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无法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相比于城市集中开展的宣传教育工作,农村地区在资金、人力资源以及物力条件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基于此,当地政府部门应积极拓展筹资渠道,不断优化与完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尽可能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并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寻访,适当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此外,当地政府部门还可以在重大节庆日组织爱心人士与特殊留守儿童进行密切交流,从心理层面上为农村留守儿童带来关怀和温暖。

2.4 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心理认知

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与具体的教育目标,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首先,动员全校师生参加校园爱心活动。鼓励教师自由选择几名留守儿童,在校园中体验学生父母的角色,与留守儿童共同完成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使留守儿童在校园中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家的温暖。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为学生准备爱心礼物、捐赠衣物,在保护留守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为其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其他学生为留守儿童举办生日宴等集体活动,进一步拉近留守儿童与全体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组织家校联教活动。学校每学期应开展两次家校联教活动,由教师提前告知学生家长后共同开展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步入课堂,使家长近距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辛苦付出。在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娱乐活动,在情感层面上构建良好的共鸣关系,促使家长意识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快乐。最后,学校还应保证教育的精准化。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科学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精准化帮扶教育。另一方面,在制定帮扶教育目标时,还用基于宏观角度明确不同阶段的职责划分,督促相关教师积极落实帮扶计划。例如,学校可以围绕着“一生一案”主题开展精准化教育活动,构建集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于一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结语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也是当前农村教育工作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这就需要学校明确自身职责,落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与家长沟通,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心理认知。而学校教师也应积极承担自身职责,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表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孔心悦,陈皓妍.论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帮扶机制的建构[J].读天下,2016,(023):

[2]杨文龙.从教育系统的角度看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4):75.

[3]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2):14-16.

作者简介:

刘恒明(1976年10月),女,汉族,重庆市江津区人,重庆文理学院本科,重庆市江津区石门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