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小学生好习惯的早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2


《弟子规》与小学生好习惯的早培养

周凡 赖海珠 高蕾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江苏省 南京市 210046

摘要:《弟子规》是我国一本关于蒙学教育的著作,它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童生活准则,其内容涉及到为人、做事、学习等方面。依据发展心理学,3岁~12岁是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而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可以借鉴《弟子规》中习惯培养的一些具体措施,让学生从小播种一个好习惯,从而收获一个好性格,播种一个好性格从而收获一个好命运。

关键词:《弟子规》 小学生 习惯的培养


一、概念界定

(一)关于《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国清朝私塾里的蒙学著作,是先生教弟子读书习字、成才成德的基础教材。包含为人处事、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虽然部分内容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适用于当今时代,但其精华部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道德习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习惯

1、习惯的定义:习,从羽从白,最初指的是雏鸟羽翼未丰,需要一次次练习才能学会飞翔。

惯是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习惯的含义发展到今天,指人在一定社会环境、风俗、情景中需要不断实践的行为定势。

2、习惯有如下特点:①习惯是人的自动有意识的行为②习惯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并非一朝一夕,至少21天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③习惯并不是完全理性客观机械的,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情感和思维的配合。

3、习惯的分类: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让人受益一生,坏习惯影响健康,阻碍发展。

习惯有传统文化继承的痕迹,也有与时跌进的内容。

习惯既与个人的性格、气质类型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染,离不开学校教育的跟进,更离不开社会价值观的指引。

(三)关于良好习惯早培养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是个体由被动到主动到自动不断转化的过程,养成一个好习惯和改掉一个坏习惯同样困难复杂。最佳的培养方法是快乐训练,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降低。所以在小学生习惯的早培养过程,我们可以采用适合的强化,满足、正当合理的需要能够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发展心理学提出3岁~12岁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所以良好习惯培养要趁早。

二、问题提出

(一)、大时代的相关教育政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书记对少年儿童的培育提出“心有榜样、从小做起、养成良好习惯”,点明了习惯从小养成的方法榜样示范法。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细化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也针对中小学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制定了指导文件与方针政策。

(二)、小学生习惯的现状:

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做作业拖拉马虎、学习缺乏主动性、课上走神发呆等不良的坏习惯,长期的学习过程就成了一个恶习循环的过程。在生活习惯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的现象时常出现。也有部分没有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习惯。在为人方面,时常撒谎、对父母大哄大叫不尊重的现象也存在。而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所以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势在必行。

(三)、《弟子规》对习惯培养的作用:

1、礼仪习惯方面的作用

首先,在个人礼仪方面,提出“冠必正、纽必节”和“衣必洁、不必华”,要求学生服装仪容应当整齐清洁并且在穿戴方面要落落大方符合学生的身份。其次,在社交礼仪方面,提出“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能见”,要求学生人际交往中应当尊重对方,及时地问候对方。

2、生活习惯方面的作用

《弟子规》提出“对饮食、勿拣择、宜适可、勿过则 ”,对待饮食,不要挑食偏食并且饮食要适量。“晨必盥、兼漱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于洗手和漱口。还提到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珍惜时间等。

3、学习习惯方面的作用

《弟子规》提出读书要养成心、眼、口三到的习惯,保持专注这样才会事半功倍。还提出“几案洁、笔砚正”和“虽有急 、卷束齐”即学习时要保持桌面清洁,学会分类整理书籍,这样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心有疑、随札记”,学习时遇到疑问和困惑可以用笔记下来课后去询问老师或同学,以便透彻地理解每个知识点、学会质疑和独立思考。

总之,汲取《弟子规》精华部分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践行《弟子规》,早培养小学生习惯

(一)、依据的原则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而处于一二年级的学生会根据别人的一个标准学习做好一件事,也期待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赞赏和认可,所以家长和老师在促进孩子好习惯养成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当孩子遇到挑战时要鼓励、引导甚至示范。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在群体教育过程中促进个体习惯养成。

(二)、具体方法

1、诵读书本内容,理解精神内涵

对于小学生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读文本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弟子规》可作为一篇较长的诵读性课文供小学生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课文诵读一般是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进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但这往往也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机械诵读。所谓的机械诵读就是学生只停留在读表面的层次,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样一来就会失去诵读的意义。加上现在书籍版本质量堪忧,学生易陷入误区。这就要求教师挑选合适的书籍版本,指导学生诵读的时候加以辅助理解。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弟子规》中部分内容已不符合时代特征,教师的教学不能够照本宣科,一味地生搬硬套,将所有的内容机械灌输给学生,脱离当今生活现实。

2、布置教学环境,建设奖惩制度

教学环境是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之一,一个环境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与否。《弟子规》的学习除了文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学习环境的构建也十分重要。教学环境的构建可以从很多的细节下手。课桌地面的整洁,随手关灯的习惯,仪容仪表的注意都是其中的建设部分。除此以外,可以把《弟子规》中所涉及的做人做事的要求纳入班级班规,建立起合理成文的奖惩制度,让学生成为制度的践行者,把《弟子规》的精神内涵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举行相关活动,联合家校构建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校互动越来越成为当下的趋势,而活动正是家校相互连接的纽带。《弟子规》中涉及做人、做事和学习三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教师和父母是其行为习惯的教育监督者。因此,《弟子规》对于行为习惯的培养,除了教师的引导培养,还要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参与活动中来。


四、培养过程的注意点

由于多种因素的局限性,《弟子规》对于学生好习惯的培养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点。首先,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弟子规》部分内容已经与时代脱轨。若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有规范的校本课程教材,对《弟子规》的内容进行筛选。其次,营造良好的氛围。一个好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重要因素。《弟子规》对于学生好习惯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最后,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不断地强化才能使其稳定发展。习惯得养成不是一蹴而就,习惯从培养到养成需要不断监督强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养成好习惯。


总之,提取《弟子规》中的精华部分对小学生好习惯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的话题,学生从小培养好习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参与。训儿千句,不如播种一个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慧. 《弟子规》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崔静. 小学《弟子规》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王洪娟.《弟子规》与小学生习惯养成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4):31.

[4]柳慧.诵读践行《弟子规》 良好习惯早养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