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5
/ 2

苗侗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赵世军 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职中 418400

摘要:文化与旅游融合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史的重要承载物,凝集着一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印迹与智慧,是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教育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软实力;乡村旅游是乡村教育文化得以发掘、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形式,是教育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功能得以发挥的有效载体。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属湘西南、黔东南和桂东北苗族聚居区,是我国苗、侗等族聚居的核心区域和民族文化“富矿区”,有着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育文化遗产。地方院校是本土化旅游人才培养输出的主力军,担负着既教育又传承的责任,在旅游人才培养中融入苗侗民族特色文化 , 构建以参与主体为基础,以顶层运行机制设计为保障,以教学改革融入苗侗民族文化素养特色为手段的旅游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 苗侗文化 旅游人才培养

一、苗侗民族文化对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和旅游原本就不分离,旅游既是一个文化认知、文化体验与文化分享的重要载体,文化也是依靠旅游活动来传播和创新传承,是旅游活的灵魂。靖州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两个少数民族命名的自治县,苗侗人口居多,由于地处湘西南,久居大山深处,苗侗两个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对于繁华都市的人们有着浓厚的吸引力。靖州有地笋苗寨,岩脚侗寨等少数民族聚集村落,保留着原始的民族传统,比如服饰,吊脚楼,传统节日,语言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拿靖州岩脚侗寨举例,其坐落于靖州县寨牙乡西南面,建于宋朝,当地侗族居民经过近千年的繁衍生息,逐渐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95%以上为侗族。岩脚侗寨被称为尘封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和隐藏在南蛮故地深山中的“女儿国”。2012年10月,岩脚侗寨因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建筑保存完好被省民委授予“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此为契机,县委、县政府按照“西苗东侗”的旅游开发战略,将岩脚侗寨的开发建设列为全县的重点项目,大力整合各项建设资源力求把岩脚侗寨打造成全省有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岩脚侗寨历史文化得到了较好地保护与发展,并于2014年11月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获批成为首批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2020年“五一”期间,靖州县共接待游客8.3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48.9万元。靖州作为一个山区里的小县城,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青睐,别有特色的苗侗文化有着独具优势的吸引力,靖州的苗侗文化在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要依靠宝贵的苗侗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培养本地的旅游专业人才。天然的绿色生态、原始的民族文化、政府的政策支持、迅速增长的旅游市场以及交通区位的优势,这些为苗侗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旅融合发展是根据当下现实发展的需要和趋势,未来也有着势不可挡的上升潜力。

二、苗侗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问题

 (一)苗侗族特色逐渐消逝。

苗侗族服饰是苗侗族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也是苗侗文化中变迁较快的要素之一。可是,随着苗侗族地区与汉族交往的日益加强,其文化受到了较大力度的融合。青少年的装束已基本融入社会大流,汉装、西装已成为苗族侗族日常的主要服装。现在虽然农村还保留民族服装,但只在逢年过节或参加重大庆典时才穿。

(二)苗侗族“明珠”逐渐“失色”。

苗侗族建筑具有悠久历史,以造型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建造讲究而为人们所称赞。具有很高的建筑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研究价值及旅游价值,可以说是建筑历史上的“明珠”。但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旅游业的开发、寨火山火的发生,以及木质材料建筑自然的损耗。苗侗寨的民族建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特色建筑逐渐被钢筋水泥房所代替。

(三)苗侗族精华逐渐失传。

苗侗歌舞艺术是苗族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的历史。单说苗侗民歌,现在会唱民歌的青少年人大大减少。民族舞蹈与民族乐器的失传也令人震惊,目前流行的只有芦笙舞、铜鼓舞和板凳舞。不仅如此,苗侗族的许多乐器如今已基本失传,出现了苗侗寨鲜有人学歌、苗侗寨鲜有人吹芦笙的局面。

三、苗侗文化融入旅游人才的路径

职业院校同样承载有文化传承教育的基本功能,推动民族文化繁荣、文化振兴同样是地方职业院校应尽的神圣职责。因此,作为职业院校,必须要主动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承与繁荣这场持久战,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文化设施、专业队伍等优势,把民族文化传承与繁荣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服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真正把职业院校打造成为助力苗侗文化的传承队和高地。

(一)让苗侗文化进入课堂

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本质的特征,要发扬光大和传承苗族侗族文化,苗族侗族语言文字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苗族侗族文化进课堂首先要把苗族侗族语言文字普及当作一项基础内容来抓,这样才能成功地培养出苗侗族文化的合格传承人。

其次,苗族侗族文化除了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表现以外,最大的特点是存在着许多有形或无形的文化载体,比如鼓楼和风雨桥是侗寨的标志,是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符号。老一辈侗族人将“风雨桥”视为一种生命的通道,为了让自己的寨子兴旺发达,他们每家每户都倾其所有,将风雨桥建成寨中最漂亮、壮观的建筑物,好让桥神护寨,让世上更多生灵来到自己的寨子;同时,侗族的风雨桥,它体现的是一种侗族人们团结互助、热爱公益事业的崇高精神。鼓楼又是侗寨的另一标志性建筑,鼓楼必建在侗寨最显眼的位置,象征着最神圣和最高的权威。所谓鼓楼,顾名思义,就是装着一面大鼓的楼,侗族人民历来团结友爱,尊重民意,遇外敌入侵或火灾等寨中大事,寨老就会击鼓呼民,召集村民到鼓楼召开大会,共商大事。同时,一些节庆活动,侗寨里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穿着盛装到鼓楼坪上“多耶”、举行“百家宴”等庆祝活动。侗族文化内含丰富,小到一个草标,大到一座风雨桥,都有着独特而深远的文化内涵。

(二)突出苗侗文化素养的旅游技能复合型人才目标

民族地区的民族职业院校,培养乡土化旅游专业人才具有优势,应充分利益。文旅产业不但是职业院校人才服务和就业的摇篮,当地是也职业院校的主要生源地。本地学生土生土长熟悉情况,有乡土情怀,容易留住。因此就近因地制宜培养成本低、进入角色快,可以避免引进人才存在的不适应、不安心、不稳定等弊端。按照“技能→知识→理念”的教育思路和“学生→学徒→学生→准职业人才 →职业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符合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文旅融合发展需要的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素养、较高专业水平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

(三)建设融入苗侗文化的特色课程与校本教材编写

首先是苗侗民族文化中传承与保护的主要方面,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艺技艺、民间美术等,是民族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其次主要抓住世界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的是那些非物质遗产中能与旅游扶贫、乡村旅游联系紧密的元素。如侗族大歌、侗戏、苗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牛腿琴歌等等。

通过开发并公开出版苗侗特色文化教材,编写特色文化课程,将苗侗民间艺术贯穿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组建苗族芦笙艺术团、侗族大歌合唱团等,将合唱改编到歌颂祖国中,学生人人学会,毕业后在企业中推广,成为部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感受苗侗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中不知不觉传承乡土文化,同时拓宽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侗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与保护和开发》,以湖南省侗族传统文化为例,作者田均权2013-07-0

2、《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苗族鼓舞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以黔东南苗族侗族州为个案》作者:凯里学院 | 吴萍 柳志勇 沈桃淑 2017-11-28

3、《浅论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出路》

作者: 王国超;常岚 出版日期:2012-06-1



本论文用于<<“ 旅游专业教学+民族音乐与舞蹈教学”模式培养民族地区旅游人才>>课题,湖南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三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课题编号:XJK17BZXX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