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禽浆膜炎的几个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8
/ 2

浅谈水禽浆膜炎的几个防治措施

钟兴安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思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广西钦州 535016

摘要: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感染鸭、鹅、火鸡和多种禽类的接触性传染病。常导致病鸭大量死亡或生长发育停滞,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养鸭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是里氏杆菌导致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浆膜炎会致鸭只心脏、肝脏浆膜纤维素渗出,该病死亡率高给养殖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针对该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鸭;传染性浆膜炎;诊断;防治

0引言

水禽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疫巴氏杆菌)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等多种禽类,多发于2~7周龄,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患病水禽常出现眼和鼻分泌物增多、拉稀、共济失调、头颈震颤等症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等特征。死亡率为5%~60%不等,甚至可高达90%以上。耐过的水禽生长迟缓、增重减慢。由于本病常常导致大批幼水禽发病、死亡以及生死迟缓、饲料报酬显著下降,而且,难以扑灭,在发病水禽场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水禽感染发病,因此,被认为是造成水禽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疫病之一。本病最早由Riemer报道于1904年在鹅群中发生此病,此后美国、英国、加拿大、挪威、前苏联,相继报道了该病的发生。进入70年代之后,逐渐传播到全范围内所有的集约化养鸭生产的国家和地区。亚洲国家如中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埃及、孟加拉、以色列以及中国台北等地均报道有该病的存在。目前,该病在广东、黑龙江、湖北、上海、广西、内蒙古、海南、辽宁、湖南、浙江、福建、四川、江苏等地的鸭群中都有发生。

1病原

鸭疫里默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荚膜,不会形成芽孢。在我国,该菌具有13个常见血清型,且血清型间无交叉反应。该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恶劣环境条件下该病的会增加。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快、病程短,且感染死亡率高。1~8周龄雏鸭易感,特别是2~4周龄以内的危害最严重。而成年鸭为隐性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治不及时会作为传染源感染整个鸭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临床症状

根据病鸭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症状三种。最急性症状的病鸭在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即突然死亡。急性症状常发生于病鸭群中,感染病鸭精神萎靡,厌食,采食量减少,呆立,步态不稳,卧地不起,嗜睡,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腿部关节肿大,促使脚软不易走动,眼部周围污秽,使得呼吸困难,生长发育不良等一系列症状,临死前抽搐,不断甩头,偶尔可见病鸭腹部膨胀,最后衰竭死亡。而成年鸭感染后,无明显的外观形态变化,仅表现为腿软、不愿动、消瘦、沉郁等现象。发生慢性病例时,雏鸭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精神沉郁、脚软等问题。

3剖检变化

最急性死亡无明显剖检变化,个别病鸭可见肝脏肿大、心包积液。急性死亡典型病理变化为全身组织器官浆膜表面均有纤维素性物质附着,特别在心脏、肝脏、气囊等表面。心包积液,心包膜附着一层呈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肝表面附着纤维素性假膜,且易剥离。气囊增生且浑浊,偶见干酪样渗出物。部分病死鸭还会表现为输卵管发炎和关节肿大。剖检慢性病例可见关节腔积液,液体颜色较深等现象。

4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检测鸭疫里默氏杆菌常用的方法有细菌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凝集试验、琼脂扩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子生物学诊断(聚合酶链式反应)。

4.1细菌分离鉴定

无菌取病鸭的组织病料,接种于TSA培养基(含5%~10%小牛血清的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和TSB培养基(含5%~10%小牛血清的胰酶大豆肉汤培养基),5%CO2条件下37℃培养。接种48h后,TSA培养基上长出圆形、光滑并带有闪光的奶油状的小菌落;TSB培养的菌液在试管底部有少量沉淀物并轻微浑浊。在营养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平板或绵羊血琼脂培养基)可长出边缘整齐、光滑、带有光泽的半透明细小菌落。而在选择性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上无生长。

4.2血清学诊断

琼脂扩散试验、平板凝集试验常应用于RA的定性及血清定型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法)不仅可以定性RA,还可以定量RA抗体水平,对RA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有一定的帮助。

4.3分子生物学诊断

根据RA的16srDNA设计引物,建立特异性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为快速诊断鸭传染性浆膜炎提供有力的工具。汪铭书等根据鸭疫里默氏杆菌不同血清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基因组进行DNA分析,为准确筛选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奠定基础。

5防治疗措施

5.1预防

(1)开展好饲养管理工作。科学的饲养管理能够有效对传染性浆膜炎进行防控,鸭场设施必须要完善,通风、防寒、保暖等工作要落实到位,确保鸭舌清洁干燥,定期对鸭舌实施清理,勤换垫料,避免垫料受到污染。饲料质量也应当引起重视,防止喂食过期发霉饲料导致该病的发生。

(2)做好消毒灭菌工作。消毒灭菌能够阻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传播渠道,是防治该病的关键一环。消毒药物一般来说应当选择不具较大刺激性的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剂,能够降低因消毒作业造成的鸭群应激反应,同时可以取得更好的消毒效果。在鸭舍过道中铺撒消毒粉,进入养殖区的人、车、工具都必须要进行消毒,条件允许时对垫料也需要进行环保化处理。

(3)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性给药不单单能够防治该病的发生,还可以促进鸭群抵抗力的提升;接种疫苗是防治传染性浆膜炎的重要手段,养殖户必须要引起重视。另外还能够在鸭群的饲料以及饮水内合理加入适当抗生素来防治该病,但要注意无需每天给药,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给药即可。

5.2治疗

对该病的治疗可以使用高敏抗生素。在治疗开始之前,需要将无治疗价值的病鸭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其他病鸭要实施隔离养殖。在病鸭一测肌肉注射1%洛美沙星注射液,剂量为1mL/kg,注射1次/d,持续4d为一个疗程。另外还应当在鸭的饲料内加入0.01%氟苯尼考粉剂,持续1周即可起到很好的效果。选择该方法后的第3天,病鸭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精神显著好转,第5~7天如果并未再次出现发病,病鸭痊愈,代表疫情已经得以控制。

6小结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危害十分严重的细菌病,病死率高,环境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到位及营养缺乏等因素易诱发该病,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加强饲养环境,合理应用抗生素,构建综合防控措施,减少鸭传染性浆膜炎等疫病的发生,促进我国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孟侯.禽病诊断与防治[M](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张金灵,刘亚刚,吴皎,等.鸭传染性浆膜炎研究进展[J].西南民族大学报,2006,32(4):735-737.

[3]黎德兵.雏鸭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理学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03.

[4]张大丙,郭玉璞.北京地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9,21(4):260-263.

[5]汪铭书,程安春,李淑梅,等.鸭疫里氏杆菌鸭源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和鸭沙门氏菌的RAPD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2004,10(34):3-8.

[6]韦勤博,黄燕.不同药物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疗效研究[J].畜牧兽医科学,2020,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