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题”为抓手,发展学生核心数学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7
/ 4

以“说题”为抓手,发展学生核心数学的实践与思考

张晨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 126 中学

[摘要] 学生说题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精心答题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答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解题策略和依据,进而得出解答规律.通过说题,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解一类题,而且从中知道这道题所包含的理论层面的知识.通过说题,能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养成“说题、想题、做题、反思”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学生说题;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1]中国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其核心与要害在于,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的综合素养,在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综合素养.[2]

但是在实际习题课中却经常出现如下问题:

(1)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讲,不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思考;

(2)教师以“大水漫灌”为主,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程度,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固守自己事先备好的思路,直线讲解,阻拦学生思维的发散;

(4)教师不注重讲题的有效性,缺乏必要的归纳总结,就题论题,缺乏方法指导;

(5)教师布置大量习题,搞题海战术,尴尬的是:讲过的题照样一错再错.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3]因此,“学生说题”这种教学方式,作为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何为学生说题?
  学生说题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精心答题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答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解题策略和依据,进而得出解答规律.说题不是简单叙述答题过程,也不是答题方法的叙述,它是在教法、学法理论指导下讲、义、练的结合.学生说题,是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说题,学会解这道题,举一反三,学会解一类题,而且从中知道这道题所包含的理论层面的知识.通过说题,能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养成“说题、想题、做题、反思”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说题,有利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如何选题?
  1.说错题
  布鲁纳说过:“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做习题或试卷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说错题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思维偏差,达到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的目的.

2.说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

选择说题的题目是能够体现通性通法的,能够触碰学生解题灵感的,选题要克服贪多、求全.

3.选题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学生说不同的题目

学生的成绩有优良之分,性格有内向、外向之分,要合理安排不同的学生说不同的题目,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对于一些内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的题目,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予他们被认可的机会;对于一些性格外向的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稍难的题目,给予他们表现的同时,也给其他学生出榜样.
  三、如何说题?

说题没有模式化的、程序化的形式与方法,所谓说无定式、说无定法,只要学生能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就行.但是,如果能从“分析已知条件→了解问题要求→理清解题思路→表述解题过程→回顾反思题目”这五个步骤出发去说题,那么学习效果会好很多.

数学家波利亚提出了数学解题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检验.弄清问题是为好念头的出现做准备;拟定计划是试图引发它;实现计划是为了在引发之后实现它;回顾检验是试图更好地利用它.解题表的四部曲是暗示解题思维的“提示语集合”或“自我提问的提问链”是培养学生从“解题”到“学会解题”的“神器”.根据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为学生制定了“五步解题法”作为说题指导.

第一步说已知:弄清题目表达的意思,分析已知条件,包括隐含了哪些条件?以及由这些已知条件可能有的联想是什么?

第二步说问题:分析解答问题、证明出结论需要知道什么?缺少些什么?怎么转化?

第三步说思路:通过分析找到解题思路,串起已知与未知中间的桥梁,拟定解题计划;

第四步说解法:讲解完整的解题过程,注意解题格式;

第五步说反思:通过解这道题目有什么新的认识?这道题目和那些题目类似?它们的通解是怎样的?这道题目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能不能再延伸拓展?

四、学生说题的具体操作

1.有序建立“兵教兵”的互助学习结构

依照学生能力程度和性格特点,把学生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层次,按时间顺序依次培养他们说题,逐步建立“兵教兵”的教学体系.

第一周:鼓励指导A层次学生说题

A层学生学习程度较好,善于表达,个性活泼,乐于助人.他们要为其他学生说题起示范作用,是今后说题环节的“小老师”.教师要利用至少一周的时间,在课堂和课下训练他们规范的说题,逐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和表达能力,对这些同学的说题活动给予正向的评价,促进他们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同时,在A层次学生说完题之后,提问所有同学,“你从他的说题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还可以有哪些改进?对于这道题你还有别的看法或者疑问吗?”通过这一组问题串,让学生相互之间给予鼓励,促使学生深入反思,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周:鼓励指导B层次学生说题

继续做好A层次学生说题的训练,但是由教师指导转为学生互相监督、互相评价.每天给A层次的学生布置1道题目,要求他们课下解答,给A层次的两位组长说题,组长对组员的说题给予评价,然后由A层次组长汇报说题情况,教师及时调整.

教师主要指导B层次学生说题,要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不断给予他们指导和鼓励. B层次学生基础不太扎实,学习习惯需要加强,可设置常考题和易错题,通过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来纠错知识和思维的偏差,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周:结成互助小组,发挥“小老师”作用

对于A层次学生,依然每天布置2道题目,要求他们课下给A层次组长说题,组长对组员的说题给予评价,然后由组长汇报说题情况,教师及时指导.

安排A、B层次学生结成互助组,一个A层次学生可以做2-3个B层次学生的小老师,教师给B层次学生布置2道题目,由小老师指导、评价B层次学生的说题.

教师做好对B层次学生的抽查,对表现进步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B层次的组长,让他做好B层次学生说题的检查和统计工作,及时向教师汇报.

第四周:鼓励C层次学生说题,发挥同学间互帮互助作用

C层次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薄弱,可设置书上的例题练习题为主,通过解决这些题目达到复习知识,巩固提升的作用,也有利于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依然组成互助小组,这次由B层次学生做C层次学生的小老师,帮助指导C层次学生说题. 教师做好对C层次学生的抽查,对表现进步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B层次的组长,让他做好B层次学生说题的检查和统计工作,及时向教师汇报.

通过四周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兵教兵”的互助学习结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更多地给予学生说题的机会和时间,同时要做好评价和指导工作,让学生在说题时能积极反思,做到有归纳、有总结,要有说一道题顶一百道题的效果,只有不断深挖题目中的数学思想和知识规律,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能力,才能把说题的作用最大发挥!

  2.重视说题的学生互评,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说题的学生在说题过程中暴露了解题时的思维偏差,被小老师指出了不足之后,错误被有效改正,从而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说题的学生被赞赏时,能够体会到解题成功的喜悦,增强他的学习热情和继续探究的兴趣.做评价的小老师要想正确地评价同学说题的好坏,必须自己先理顺和掌握这道题,通过同学的讲解反思自己,使得自己的解题思维更加完善准确.以下是我收集的小老师对同学说题后的评价:

刘雨杉同学对魏鹂萱同学说题过程做评价:

讲得很棒向,每一问都能结合题目和图分析已知条件,思路清晰。

但是第二问不应该找相等的边,而是找相等的角.ASA是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现在题目中已给出AD=AE,∠ADB=∠AEC (一角一边)所以现在应该找出AD,AE的另一夹角,构成ASA.观察图可以发现∠A符合条件且为公共角,所以在△ABD与△AEC中,∠A =∠A(公共角)、 AD = AE (已知) 、∠ADB = ∠AEC (已知),所以△ABD=△ACE (ASA).

还有第三问的 △BOE 和 △COD证明全等时对应的顶点必须一一对应(可能是口误吧).

其他的讲得都很棒,加油!

白奕菲同学对马王哲贤同学说题的过程做评价:

很棒啊!思路清晰,最前面的分析已知条件也说得很清楚,最后的几何语言也不错呢!

出现的问题:

①在几何证明的时候一定要把是哪个角说清楚,不要用“这个角”来代替;

②在讲题过程的那张便利贴上有一步写错了,是∠B=∠ACD,不是∠B+∠ACD;

③最后需要把已知哪两条边相等说清楚:AC=CB,这样也好让同学理解;

④在几何语言书写的时候最好把∠BCE+∠ACD=90°和∠B+∠BCE=90°改一下,使加号的左边都是∠BCE,这样在写过程的时候可以一目了然,更加方便后面的证明.

总体来说讲得很好了,有小老师的感觉了呢。不过还是要注意我说的这些问题啊.加油!继续努力!

赵明扬同学对孙天歌同学说题过程做评价:

优点:①在题干中标出来了题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也能减少在考试中审题不清的低级错误发生(亲!身!体!会!);

②在图中标注出了已知条件,能更快的分析题目信息,找到解题思路;

③很好地理解了“SAS”的结构,所以在已知两边的时候你才能很快地反应出要求在△ABC和△ADE已知相等的两组边的夹角;

④在选完选项的最后,继续分析了其他三个选项,减小错误率;

⑤对“SSA”的印象深刻呀!

不足之处:

①在视频讲题的时候语速有点快,而且没有在视频中把正在说的角指出,也没有进行标角!标角的意义就在于:把复杂、繁琐的字母变成简单、清楚的数字!如果不进行标角,在复杂的题中很可能就把自己和同学们绕晕了;

②在讲题时要分清:“三角形”和“角”的区别,说明清楚!避免出现歧义,上课已经有同学犯过类似的错误了;

③在课堂上也可以多举手发言,锻炼自己,继续加油!

朱玉彤同学对李勇成同学说题过程做评价:

思路很好,但是有个较大的问题: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这道题给的条件是两条直角边,所以不能用HL证明,我们得证出∠B=∠D=90°,再根据已知条件用SAS 证明全等!讲得不错,但是在几何语言的书写上存在一些不严谨的现象.第一问在最后一步出现了跳步骤,要用平角定义180°-∠ACE得出90°才能说 AC⊥CE。第二问在"五行三步法"第一步,要写明在△ABC1与△C2DE中再证明,证明同样不能用HL,在最后证 ∠C2MC1(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和∠AME(对顶角相等)时也跳步骤了,要一步一步写出来的哦!思路很好,但考试看的是几何语言哦,讲得不错继续加油哦!

杨景雯同学对金艺卓同学说题过程做评价:

思路很好,但是在讲题的过程中有一点不流畅,可以在讲题之前先梳理一下思路,练习几遍,即可避免这样的情况.在讲题的过程中还有几点要注意∶

①在讲题过程中可以运用标角的方法,这样可以更清晰地向大家讲解;

②在证明过程的书写上也要注意,要将过程写明确,虽然思路很好,但证明的过程也极为重要,所以希望可以更加注重证明的书写.金艺卓同学的思路很好,很清晰,但在讲解过程中还需要提高,相信你可以变得更好!

王梓宸同学对胡阳光同学说题过程做评价:

解题思路很清晰,只是有些格式上的小问题需要注意.

①第一问中,证∠DBA+∠DAB=180°- ∠BDA=180°-90°=90°前要加“在△BAD中”,或者也可以直接运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②第二小问证∠DBA+∠DAB=180°-α时,前面也应该加“在△DBA中”;

③求证出了∠DBA+∠DAB=180°-α,∠BAD=180°-α之后不能直接得出∠DBA=∠CAE,应补充∠OBA+∠BAD=∠BAD+∠CAE,然后用等式性质一得出:∠DBA=∠CAE;

④还有一个小建议,为了方便可以用∠1、∠2等来表示;

总的来说,思路还是很清晰,能知道把已知条件标在图中,很棒!

以下是我的学生单俍同学对说题的体会和感悟:
说了那么多次题,内心隐隐约约感受到两个字——素养. “五步说题”步步对提高数学素养都举足轻重. 先是“审题”,对题目的解读即使读懂题意,又是对条件的联想,像山顶的一个小水洼,顺沟壑而下,纵横漂流,竟形成了网络,构成了体系. 在考试中我常常能体会到题目联想的妙用,好像在对同学们说题时“字斟句酌”,从而洞悉全局,对较复杂的题目很有帮助.

还令我体会深刻的反思环节,自认为是“五步”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这就像在“授鱼”的同时“授渔”,由“我会这一道题”到“我会这一类题”,隐隐约约中又构建了数学模型,提升了做题速度,更能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征服“变式”类型.

几十张同龄人的面孔,老师将注意力交付于你,噪声为你而停止,你会紧张吗?其实,并不是我们足够坚强,而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像老师一样冷静地思考,严谨地推理,工整地书写,自信地述明内心. 这不正是每一个考生引以为傲的内心素养吗?考试中的能力,有些来自自身数学素养,更在于冷静的内心. 经过多次地说题,我已少有在考场上不知所措.

去说题吧!说题之后手和脑子累了,心却安静了.

每次读完他的感悟,我都会坚定了把说题进行到底的决心,你会发现学生通过说题,改善的不仅是思维,更是数学素养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6

[2]孔凡哲.史宁中.中国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及养成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7(6).9-11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0af5fdc4b19c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