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隐形课程开发与学生德育发展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5
/ 2

校园隐形课程开发与学生德育发展关系

杨培蕾

滨州北海中学,山东 滨州 256200

摘要:校园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职能,高中教育工作更是要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校园隐形课程指的是并不以课程形式出现,但却渗透在校园生活的诸多方面中,给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模式等多方面带来积极影响。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究高中校园隐形课程的开发及其与学生德育教育的关联性,希望能够进一步引进高中院校的重视。

关键词:隐性课程;学生德育;关系探究

引言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借助校园隐性课程,能够在不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约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足准备。现阶段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大多数高中院校都不够重视校园隐形课程,对学业与成绩的关注贯穿了大多数学生的高中生活。以至于一部分学生在后续阶段中学习动力不足,长远发展陷入困境。本文将就实际情况出发,探究校园隐形课程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联,希望能为高中校园隐形课程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校园隐形课程解读

校园隐形课程的理念在当前高中教育工作中尚未得到广泛的推行,实际上隐形课程指代的是校园中并不具有实际表现形式,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的资源或文化。综合分析校园隐形课程的影响力来源,笔者认为高中校园隐形课程主要包含了教师行为、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三个主要方面,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讲,校园隐形课程的开发能够减少德育工作对学生带来的压力,并利用环境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思想及行为习惯的有效培养。与之对应的弊端是隐形课程的成效很难通过某些标准去有效验证,对学校的资源、教师的精力都会带来一定的消耗,催生校方管理层或教师的负面心理。下文将从校园隐形课程三个主体方面为切入点展开校园隐形课程与高中生德育关系的分析。

二、校园隐形课程与高中生德育关系

(一)教师行为的影响价值

上世纪末期外国教育学家就已经开始深入探究教师行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事实上教师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贯穿大多数学生学习生涯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存在一部分高中教师认为学生进入高中后,思想与行为模式已经趋于固定,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不需要过多重视。实际上高中生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但三观尚未稳固的状态,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教师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教师面对学生状态变化时的举止等,都会给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高中阶段学生需要面对较大的精神压力,教师的负面评价与不恰当举止可能会成为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根源。教师行为是校园隐形课程中极为关键的一环,需要教师对自身言行举止严格约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真正发挥育人的价值。

(二)校园环境的影响价值

环境的影响力始终不容忽视,高中校园隐形课程的开发同样应当重视校园环境的构建。对周边高中院校进行调查看到,高中校园基础设计的选择以实用性为主,基础设施千篇一律仅存在安置位置的不同。实际上,校园环境承载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优秀的校园环境应当具备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并能够与学生的发展历程相呼应。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的选择应当注重以下方面,才能发挥其对校园隐形课程开发的辅助作用:首先是基础设施的更新频率,校方应当依据学生需求及时代变化,对设施进行适当频率的更新,并在更新频率中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保留;其次是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在符合时代特征的同时也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态度做准备;最后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持续优化,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为学生构建更适合成长的环境。

(三)校园文化的影响价值

在对校园隐形课程的探究中,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影响是最为直观的,合适的校园文化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动力与自我约束力。校园文化想要发挥隐形课程作用,促进德育工作的更好展现,就必须要注重文化本身的全面性。研究中发现一部分高中院校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着手构建,但构建过程中却陷入了一定的误区,或受到部分因素影响校园文化构建效果不佳,隐形课程价值得不到体现。校园文化可以说是校园隐形课程的重要展现形式之一,需要教师对自身言行有着较高的约束力,确保校园文化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的落实。同时还要避免校园文化停留在纸面上的情况,应当借助适当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将校园文化理念落实到师生心中,逐渐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转化为自我约束力与学习内驱力。校园文化的构建与落实是对校园隐形课程价值的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高压的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与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校园隐形课程的开发与价值发挥,应当从教师素质、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三方面作为主要入手点。在不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借助环境影响、榜样力量等发挥校园隐形文化价值,促进高中德育目标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敏霞,王陆.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隐性课程设计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18(12):113-119+135.

[2]李忆华,马洁. 基于隐性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探析[J]. 教学与管理,2019(12):85-88.

[3]吴晨. 基于全程育人的隐性课程建设探究[J]. 江苏高教,2019(04):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