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2

课程思政视角下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分析

李敏

山东协和学院 250100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在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课程思政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契合点,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阻碍,这就需要对高校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进行完善和优化,保证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能够实现协调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课程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提出,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并将思政教育渗透和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始终,来构建全面育人的高校事业新局面。也正是在这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课程思政”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如何实现将课程思政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1]

  1. 课程思政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把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施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影响,能够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塑造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发挥主流价值观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的引领作用。

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贯穿思政内容,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的优秀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创新创业课程能有效发挥德育功能,使大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案例讲授、课程内容的组织传达、创新创业的实践锻炼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中的育人作用。

二、课程思政在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

1.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从我国多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情况来看,其中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尽管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大多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与专业课程进行对接,而且也缺乏层次性,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重要内容,而且创新创业课程也并未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无法与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与专业进行结合,难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发展之地[2]

2.没有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含义

对于“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理解,部分人将“课程思政”理解为通过日常的学科课堂来加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把课堂当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过程载体,而忽略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再者,还存在把“课程思政”看作是一个“进阶版”的思想政治课学科和普通教育活动,忽略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上的作用[3]

3.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追求存在形式主义

有些课程思政一味地追求形式,痕迹太明显、太刻意,把育人之道与“理念灌输”等同。例如仅在课程中加上一两段政治性语句,甚至在大段的时间讲完专业课之后,最后剩下几分钟讲一讲“思政”,从根本上无法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进程中,要避免形式主义,真正做到寓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之中。

4.施行“课程思政”的主体不明确,忽视“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和家庭,以及课程本身。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仅强调课程的教学和课程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课程思政”教育应当贯通于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因为“课程思政”的主体对象不明确导致了这种“学科德育”理念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整个过程的课程建设。

三、课程思政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有效策略

1.加强课程理念的顶层设计

课程理念是实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为社会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与立德树人任务的目标是一致的。随着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三全育人”的理念也得到推广和落实,所以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就需要从人才培养的核心为基本的入手点[4]

2.增加教学实践互动内容

教师在教学活动可根据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目标需求,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与学校沟通为学生搭建一个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场所,使他们更好地结合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的状况,通过实践来提高创新创业的业务能力。通过学校的良性引导和辅助作用,使学生在通过开发实践创新创业项目上,更好的领悟“课程思政”在教学和教材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3.拓展教学路径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首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转变教学思路,运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其次,积极构建教学实践综合平台。高校要综合运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载体,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组织开展“疫情人生必修课”、“法治大讲堂”等系列讲堂,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从实践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最后,完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4.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完善

学校合理安排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计划和相应的教师资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科学的技术支持。另外,学校应理性看待和结合创新创业项目的实际情况,及时处理学生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调整方案;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和反馈。最后,在整个创新创业过程中,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一同负责和承担项目的经营和管理任务,共同完善和科学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楠,黄志洁.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山西青年,2020(7):126-127.

[2]杨开芳.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1-12.

[3]刘便花.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J].汉字文化,2019(19):147-148.

[4]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