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诗歌教育 提升人文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2

创新诗歌教育 提升人文素养

王丽丹

吴川市梅菉街道沿江小学 524500

摘要:作为文学中最灿烂的经典,诗歌在培养审美感受、塑造艺术趣味、陶冶生命情怀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如今诗歌教育普遍形式化和标准化,致使学生无法真正体会诗歌的美妙,进而难以培养读诗的兴趣。创新诗歌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增强文学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诗歌教育;人文素养;教学实践


一、诗歌教育与人文素养

诗歌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是古人间沟通、表达的一种方式,中国的诗歌从原始的劳动号子,经诗经、唐诗宋词、元曲,至五四运动以后到现代的新诗这样一段几千年的多元化发展史,蕴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指人基于自身所有的社会经历,对人文科学所做出的感悟、理解和吸收,是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与修养。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它是以人本身为关注对象。那诗歌教育是什么?诗歌教育可以重新接通诗歌和人生的关系,从品诗中认识自己、审视自我,并品味人间百态,学会发现美和创造美。“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学习诗歌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

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孩子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诗人、文艺评论家唐晓渡曾表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远的诗歌教育的国度中,讨论诗歌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养成,特别有意思。”


二、诗歌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诗歌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落后,普遍遵从作者介绍、字词讲解、思想感情、诗歌背诵等固化模式,仍然沿袭了以往“满堂灌”、“插秧式”的教学方式来讲解诗歌。同时,教学内容围绕考试考点展开,在试题中出现的考题大多以名句形式出现,老师的教学要求是学生掌握考点,学生为应付考试而背诵诗歌,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和学习兴趣低下的普遍现状,造成了学生人文精神、审美能力、语言表现力的缺失。再者,老师和学生均忽视了诗歌对于陶冶自身情操和提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诗歌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终于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春天。2016年以来,由中央广播电视台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让古诗词重回普通大众的生活,引领我们去品味、咀嚼着诗词之美。 从古老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让我们在诗歌的浸润下感受着文字和韵律之美,让古老而醇香的文化深深积淀在彼此的灵魂最深处。


三、教学实践

1﹒诗意课堂,多维互动

低年级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探索来自于生活中的见闻,其次才是课本上的语言文字,且在课堂中容易出现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诗歌教学正式开始前,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或儿童音频,聚焦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对诗歌背景和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诗歌教学要重视朗读的作用,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利于将语言文字变成生动的形象和画面。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老师讲解诗的含意及其思想感情外,读者参与也尤为重要。故而,学生在朗读和阅读诗文后表达他们的感想,孩子们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带领我们一起来从不同于成人的角度去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此外,情景教学也是一种互动极高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诗人袁枚《所见》一诗中: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学生们分别扮演牧童、黄牛、蝉等多个意象角色,从林荫路上的骑着黄牛漫步的牧童,到歌声在林间上空回荡,再到蝉鸣此起彼伏,最后歌声戛然而止,生动形象地把诗歌演绎出来。学生们参与其中,表演者和观看者均留下很深的印象。


2﹒诗美校园, 陶冶情操

学习离不开环境的熏陶。为更好地进行诗歌教育,在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塑造上,也可遵从“诗美校园”的理念。校道上设有古典诗词的浮雕、校园一角建有著名诗人雕像、楼道上挂有格言警句、教室内张贴着名家故事等。漫步校园,学生处处可感知诗歌文化,以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校内还设有“春苗诗社”,学生在课余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诗社每学期会举办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等多项比赛,出版诗报在全校传阅。


3﹒感受生活, 启蒙创作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皆来源于生活。因此,诗歌写作的第一步是感受生活。仍记得那次课外课堂,带领孩子们去感受我们熟悉的校园,平时上下学匆忙,课间嬉戏打闹,即使是熟悉环境也没能静下来去感受。给学生布置的要求是将感受记录下来,然后是回到教室写成一段话,并无其他的限制。

首先是升旗广场,下午刚散去了中午的炎热,微风迎面而来,抬头看旗杆上的国旗,问:“大家看见了什么?”孩子们纷纷说:“风吹动了国旗”、“风跟国旗玩捉迷藏”、“国旗在高处应该很凉快”……接着在一旁的草坪和花丛里,孩子们发现了蜗牛、蝴蝶和蜜蜂,孩子们开始讨论:“原来蜗牛是有两只触角的呀!”、“那两只蝴蝶翅膀的花纹不一样。”、“为什么蝴蝶会长得不一样?”、“蜜蜂是不是真的会采蜜呀?”、“会飞的蝴蝶和蜜蜂是不是会比蜗牛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通过这次观察和体验,孩子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事物,获得了不一样的感触,学会了发现生活中不一样的美。在学会感受和体验生活后,就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下面是一首一年级学生在诗歌比赛中的获奖作品:

筷子

一直很羡慕筷子

他们一直都有跟他们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哥哥

谁也离不开谁

一双、两双、三双

爸爸、妈妈、和我

我们是一家人

他们也是一家人

饭桌上

他们总是能第一次尝到我最喜欢的菜

没关系

我愿意和他们分享

饭后我帮妈妈洗碗

他们聚在一起

刷刷刷

就跟交响乐一样

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来自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发现餐桌上筷子是长得一样的,一家人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会想到手里的筷子也是一家人。透过文字可以看出,孩子拥有和美的生活,愿意分享,愿意主动承担家务,让人感受到孩子的童真和生活的美好惬意。


参考文献:

[1] 吴晓青. 立足课程开发,构建诗歌教育特色[J]. 师道(教研),2008,第二期,P18.

[2] 林喜杰. 现代诗歌教育的价值与课程实施[J]. 创新人才教育, 2008,第二期,P88-93.

[3] 李英. 浅谈学校教育之现代诗歌教育的缺失[J]. 读写算(中), 2008,第五期.


个人简历:

王丽丹,生于1970年,女,汉族,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人。1990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2003年获得湛江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2005年被评为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