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4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强敏

太原科技大学




摘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所彰显的抗疫精神是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强大动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心。结合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探寻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有效途径,进而实现抗疫精神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抗疫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伟大的抗疫精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产生,也在此次疫情大考中被熔铸得熠熠生辉,是我国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强大动力,作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教材,理应实现抗疫精神的育人功能。2020年9月26日,我国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发出宣传学习抗疫精神的通知,并且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对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疫精神的内涵与时代解读

回望历史,红船精神、抗洪抗震精神以及女排精神等等,总有一种精神在支撑中国人民不断前进,无坚不摧的抗疫精神帮助中国人民战胜此次疫情,理应被中国人民铭记在心。其中主要包括:“生命至上”的顾全大局精神、“举国同心”的团结合作精神、“舍生忘死”的责任担当精神、“尊重科学”的勇于创新精神、“命运与共”的守望相助精神。

(一)“生命至上”的顾全大局精神

为顾全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的大好局面,减少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全国各省份对人员外流及输入实施全面严格管控。同时,为了维持疫情防控的大局,十四亿中国人民认真听取上级意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众多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与疫情斗争,以一种舍生忘死、誓死不退的大无畏精神战斗在一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疫情防控的艰苦斗争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命的尊重以及执政为民的理念,在疫情防控攻坚战中从大局出发,始终把“生命至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疫情防控的斗争中得以彰显。

(二)“举国同心”的团结合作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贯彻落实抗疫政策,统一调度和指挥,使得疫情防控形势大有好转。疫情暴发初期,组织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万名医护人员紧急支援疫情严重的武汉,同时组织26个省份对口支援,19个省份采取“一省包一市”的支援方式,将大量物资、医疗设备运往武汉。4万多名建设者并肩作战,使得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仅用不到十天的时间奇迹般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快速复工,众多企业跨行转产,使得抗疫中最需要的医疗物资及时运往疫情防控前线。全体中国人民认真听取党中央下发的“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防控策略,做好疫情防控相关的一系列基本工作。全体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团结合作,携手共同抗击疫情,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展现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

(三)“舍生忘死”的责任担当精神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统一调度和指挥,使得全国各地构建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疫情防护体系。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的中流砥柱,党的坚强领导一直是“定海神针”,时刻把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党和政府建立起来的疫情防控体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如此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面前的应对能力,也展示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强大力量和显著优势。与此同时,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基层工作者等人员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的斗争中,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①,并且千万个逆行者的挺身而出诠释着责任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尊重科学”的勇于创新精神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极快、感染范围极广、防控难度极大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始终坚信利用科学技术这一武器去战胜疫情防控的难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建立起覆盖十几亿人口的联防联控系统,统一调配和部署;科研人员明确分工,探索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办法,同时对新冠疫苗的研发速度也是居世界前列;新浪微博、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及时建立互联网辟谣系统,以粉碎相关疫情谣言,疏导公众恐慌情绪;同时阿里巴巴创新性地将健康码用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时了解到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做好及时隔离和治疗,这也有效减少了疫情的扩散。与此同时,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好转,各个企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有序复工复产,使得“中国成为疫情暴发以来世界上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①。这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在疫情防控中所发挥的强大作用,为我国早日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提供了支撑力量。

(五)“命运与共”的守望相助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我国紧急采取人道主义行动,在本国疫情防控工作任务艰巨的情况下,依然心系全球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其他国家伸出援助之手。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等有关国际组织报告疫情信息,主动发布病毒的基因序列,同时向其他国家公布中国有效的抗疫方案。中国先后向32个国家派出医疗队伍,为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物资和医疗援助。中国用自身实际行动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了中国力量,彰显了命运与共的大国担当。

二、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与我国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其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人民在抗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抗疫精神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来源和本质一致,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抗疫精神的教育教学价值。

(一)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来源一致

中国的抗疫工作相比西方国家取得如此大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自身所具有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充分彰显了其优势,使得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而抗疫精神正是在这种制度下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表现。与此相对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抗疫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来源是一致的,可以说其理论来源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

(二)抗疫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一致

中国在疫情暴发的艰难时期,引领全国人民一同投身于疫情防控中去,各司其职,全国人民能矢志不渝、团结一心地为国效力,靠的就是在疫情防控中所形成的精神信念,这一信念激励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团结一致抗击疫情,最终使得疫情防控工作有了极大的进展。抗疫精神除了具有丰富的内涵特质外,更重要的是抗疫精神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这一点上,二者具有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输送精神动力。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全国青年的思想工作,在当今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方面显得尤为关键。“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抗疫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都是教育与引导。

(三)抗疫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有利于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抗疫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引导高校学生形成心怀祖国、团结奋斗等优良品质。与此同时,有利于高校学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并且提升纪律修养。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动力是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部署,使得疫情防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在疫情防控中对官员以及造谣生事者严厉的处罚,有助于使高校学生明确各种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安定的保护罩,从而引导高校学生将遵守纪律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抗疫精神内涵丰富,把其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为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时代素材。此次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全民参与的契机,让高校学生深入了解艰难时刻下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因此,把抗疫精神相关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同时,利用好抗疫精神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实践教学平台,缩小理论与社会的差距,激发高校学生的求知热情和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三、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抗疫精神有利于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将抗疫精神良好的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因此,要加强抗疫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使之成为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力量。可从融入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去。

(一)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体系,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

一方面,在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情况、抗疫精神的核心内涵等内容作以基本了解,依托课堂内容进行讲解,从而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例如,在高校《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抗疫精神中的理想信念、团结一心、爱国传统等内容,结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这一节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对抗疫精神产生高度认同,实现抗疫精神与学生自身价值观的紧密结合。在高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此次疫情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强大力量和显著优势。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正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使中国制度优势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充分彰显,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科学性和吸引力。与此同时,在高校思政的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以“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进行讲授,从而使学生对抗疫精神有更加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高校要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体系,以“互联网+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将抗疫精神的核心内涵及其相关内容穿插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引起高校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共鸣。同时,“课程思政”主要侧重于对高校学生政治意识和思想价值的引领,将抗疫精神渗透到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其他专业或公共课程中,有利于加强高校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识、认同和践履。需要指出的是,抗疫精神的理论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抗疫精神的价值真正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

(二)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厚度

一方面,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课堂之上,而应向课堂之外拓展。高校需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抗疫精神,力争做好“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例如,高校可以部署党团组织围绕抗疫精神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开展研讨会与交流会,号召学生成立抗疫精神研究与学习相关社团,也可以围绕抗疫精神组织各类学习型或学术型交流活动等,从而使高校学生潜在的受其影响,从而达到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化空树旗帜为榜样示范。“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并且“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在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利用榜样的力量,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形成爱国意识、团结合作等良好品质。与此同时,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抗疫模范人物现身说法,讲解抗疫的艰辛历程与故事,有助于高校学生认真倾听身边榜样的做法,引起高校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其起到引导高校学生践行抗疫精神的作用。并且可利用多媒体对模范人物进行宣传,增强其观赏性,以深化高校学生对抗疫精神的理解。

(三)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升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

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产生的,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理应回到实践中去。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理论学习,还能形成理论与实践循环反复的合力作用,使高校学生能够将课本上的静态知识与实践中的动态体验连接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在校园里开展有关抗疫精神的实践活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出抗疫先进个人事迹与精神的介绍,以便让学生倾听抗疫故事,感悟抗疫精神。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引导高校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使其切身体会抗疫精神所具有的感染力。总之,高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深化对抗疫精神的认知,促使抗疫精神能够从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实际行动,充分发挥抗疫精神在高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抗疫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而且要积极在校园中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挖掘抗疫精神中所具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调动高校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 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其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真正发挥抗疫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对这一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1] 谢云.贲国栋.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运用和思考[J].教育探索. 2013(4).

[2] 张孝凤.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3]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0(1).

[5]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