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浅谈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许平

中阳县金罗镇金罗示范小学校 山西省吕梁市 033402


摘要:青少年的德育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内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事关民族发展国家未来。小学是德育培养的重要阶段,但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中却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中最重要就是德育与学生相分离。首先,德育方式主要以说教为主,教师单方面传输德育知识,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其次,德育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课堂所学知识难以得到实践。最后,在德育方法上以灌输为主,且考试内容以道德知识为主,导致知、情、意、行四个环节严重脱节。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

一、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但在我们现在的德育中,无人德育的情况屡见不鲜。无人德育无视个体的需要和兴趣,缺乏人文关怀,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这样的无人德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需要和生活经验被忽视,无法真正理解道德的真实含义,道德规范难以内化,学生只是标准化模具的成品。

在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中,过多强调德育知识掌握,单纯地灌输德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难以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且在考试的形式上以书面考试为主。但不可忽略的是,学生的品德发展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位一体的过程,仅仅在道德认知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学生学会了德育知识并不意味着在真实发生这些情况时,他们就会按照我们所教的内容去做。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创设良好的情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体会并运用我们所教的德育内容。

二、德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一)德育教材生活化

德育教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社会生活的实际等方方面面的综合考量编制的。只有当我们的德育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并且可以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时,才能取得实际的德育效果。但我们从前却没有活用德育教材,反而被特定的模式所拘泥。这一模式大致如下,首先,教师带领学生通读全文,思考文章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再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得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最后,教师总结,将其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并告诫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这样去做。在如此模式下,教师虽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引导,但学生并不能有效地将书中知识内化于心,无法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样化的,而德育生活化要求从生活出发,所以,我们要挖掘教材的内涵。我们除了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美德,还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践行学到的道德知识,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同时还要告诉他们如何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也要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和其他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爱护他人。我们可以补充课外的德育教学材料,体现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教学材料的选取要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所选取的内容应当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创造性凝练,我们要提取生活中具有教育意味的要素,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处理。我们的处理要让这件事的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次,在德育教学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要秉持学生本位,从学生的视角去感悟生活,体会生活,而不能以成人视角进行取舍。例如,在以前的德育内容中,我们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大谈爱国主义,这是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低年级儿童才初步建立“家”的概念,我们却要让他们理解更为抽象的“国”,儿童的认知结构还无法接受这样抽象程度的概念,这样的内容注定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德育结果。所以,我们在德育事件的选取上,要选取学生为主体的生活事件,让学生对德育内容能有所了解,有所触动,而不是让学生对德育可望而不可即。

(二)德育教学生活化

德育教学是我们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我们实现德育生活化的必由之路。在德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递给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还要让学生有机会进行积极的道德实践,把所学知识学“活”。只有所学知识被调用,学习的过程才算完成。

1.让生活走进课堂

学生的学习是他们自己在头脑中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简单的意义灌输,这样的知识便难以被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所接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建构。这样,我们所传递的知识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

2.把课堂融入生活

以教材为依托,选择其中生活气息浓厚的内容,将课堂融入生活。学生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条理化、系统化的间接经验,这样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但却缺乏学生的实际感受,学生有时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我们把课堂融入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便完成了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三)重视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我们对良好德育效果的追求,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与学校,学生的家庭也是这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家长的行为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学生日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多或少地可以从他们生长的家庭环境中找到线索。学生胆小、羞怯,往往来自于家长的屡次否定,在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中,学生会对自己的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不再愿意积极尝试。学生冷漠、攻击他人,往往来自于家长的暴力沟通方式,这里的暴力不仅包括行为,同样也包括言语暴力。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选择封闭自己,甚至产生攻击行为。教育需要形成合力,这种教育合力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学校德育回归生活,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在德育方面,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之后才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去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且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建立起对美好品德的向往与追求。但大部分家长对这部分内容所知甚少。那么,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合就成为德育回归生活走向生活化的必经之路。为此,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开设讲座等多种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所遇到的心理危机,为其品德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2. 刘晓敏.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促学生全面发展[J].中华少年,2018(19):211.

  3. 林晓春,代建军.小学诚信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基于“生活德育”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18(16):75-77.

  4. 钟佳英.德育之花在生活中绽放——关于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相关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0(05):157.

[5]谢锦柏.以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德育活动的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0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