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院前急诊护理及医疗处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发病后患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优化院前急诊护理及医疗处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发病后患者的影响

罗菲,朱海梅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优化院前急诊护理及医疗处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发病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12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发病后患者72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抽签法将其平分成两组,其中36例接受常规医疗处理流程的设为对照组,其余3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优化院前急诊护理,命名为观察组,并对不同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从转入专科治疗率、48小时死亡率以及病情稳定出院率上对比,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护理前的NIHSS评分上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护理后的NIHSS评分上看,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发病后患者实施优化院前急诊护理及医疗处理流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优化院前急诊护理;医疗处理流程;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多种因素造成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引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由于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且发病突然,所以患者能否接受及时的救治是预后的重点[1]。基于此,临床上应该重点缩短院前的延迟时间,避免影响患者接受及时的治疗。本文以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例,探究优化院前急诊护理及医疗处理流程的干预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所选对象共计72例,均抽取自2019年1月至12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发病后患者中,并将其按照抽签法平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本组36例中有女性患者16名,男性患者20名,最小年龄者40岁,最大年龄者76岁,平均年龄为(56.87±3.42)岁;平均病程(23.40±3.11)小时。

观察组:本组36例中有女性患者15名,男性患者21名,最小年龄者41,最大年龄者77,平均年龄为(56.56±2.61)岁;平均病程(23.44±3.02小时。

以上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结果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医疗处理流程:待患者入院后,即刻完成临床相关检查工作,包括:血氧、血压等,并安排医生接诊,明确患者的病情,给予对应的溶栓治疗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1)成立院前急救小组:由专业技能、素养强的护理人员组成,定期进行组内培训,使各个小组成员明确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急救措施的强化训练,以便提升护理人员对急性脑梗死的快速、准确处理能力[2](2)安排救治小组完成接诊准备:在接待急救电话后,需要保证5min内出诊,在出诊的过程中,需要与现场人员取得联系,了解患者的情绪,并进行简单的现场指导,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抢救时机,到达现场后,需要立即安抚患者的情绪,并进行吸氧等抢救处理,简单处理完毕后,维持生命体征,即刻做转运工作,在转运的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与院内取得联系,告知患者的情况,以便提前做好抢救准备[3](3)建立绿色通道: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明确患者是否需要生化检验、CT检查以及相关救治,尽可能的缩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转入专科治疗率、48小时死亡率、病情稳定出院率以及NIHSS评分。

NIHSS评分:采取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进行评估,评估分值越低越好。

2结果

2.1 转入专科治疗率、48小时死亡率以及病情稳定出院率

从转入专科治疗率、48小时死亡率以及病情稳定出院率上对比,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 转入专科治疗率、48小时死亡率以及病情稳定出院率 n(%)

组别

n

转入专科治疗率

48小时死亡率

病情稳定出院率

观察组

36

35(97.22)

1(2.78)

13(36.11)

对照组

36

29(80.56)

7(19.44)

3(8.33)

X2


5.063

5.063

8.036

P


0.024

0.024

0.005

2.2 NIHSS评分

从护理前的NIHSS评分上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护理后的NIHSS评分上看,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 NIHSS评分 (x±s)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36

21.31±6.36

10.20±5.07

对照组

36

21.41±6.33

13.99±6.31

t


0.067

2.809

P


0.947

0.006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具有起病突然、发病快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且越早治疗,预后越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轻,因此,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尤为重要[4]

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是通过完善各项急救流程,合理的安排各项护理工作环节,以缩短急救的时间,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以保证每项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预后[5]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实施优化院前急诊护理及医疗处理流程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洁, 周佩洋, 赛金萍. 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成功率及抢救时间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9, 026(006):713-715.

[2]黄景莲.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亚低温治疗仪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 2020, 413(16):173-174.

[3]冯晶.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J]. 医疗装备, 2019, 032(001):189-190.

[4]王小燕, 张嵩歌.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11):170.

[5]李玉华、孙晓、马晶.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急救质量,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 28(S1):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