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校如何探索地方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2

浅谈农村学校如何探索地方文化

孔燕,廖正枝

重庆市綦江区打通中学 重庆 綦江 401445

摘要:地方文化是勤劳的当地人,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所积累和创造起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地方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生活习惯,语言表达,思维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人们自小就受到地方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但映射在大脑里,地方文化是理所当然的,无序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正是个体对地方文化的忽视。通过此类综合实践活动,认识和学习地方文化,帮助学生形成地方精神文化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乡土情怀。

关键字:农村学校,研究性学习,地方文化

一、学习了解地方文化的途径

首先,走访博物馆或者其它地方场馆,是学习了解地方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其次,实地走访,也是学习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走访的过程,不仅仅是走,更重要的是访。通过当地人的口述,以及对该片区的介绍,了解当地的历史演变、特殊建筑、风俗习惯等。第三,将地方文化探索活动融入地区民俗活动中,组织学生观摩并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民俗文化。

二、地方文化探索案例

地方文化的探索,有两种探索思路。一是横向探索:探索某一各种文化元素聚集较多的区域。二是纵向探索:探索各区域内,共同呈现的某种文化元素。以下,将按照横向探索的思路,以学生探索打通镇吹角村地方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浅谈这次活动的准备、过程和收获。

()、前期任务布置与准备

1.明确出行目的:探寻的区域在哪里?如何规划线路?想要了解本地文化中的哪些具体方面?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是否需要提前设计相关采访表格?

2.确定采访对象:由本地学生安排和联系采访对象,并确定采访的时间和地点。

3.准备未知问题:在查阅当地文化的相关资料后,思考哪些文化元素是自己一知半解,或闻所未闻的。

4.规划出行路线:线路规划的主体工作,交当地学生负责。线路规划时,老师要给与指导。

5.出行礼仪指导:在出发前,指导教师简要介绍当地文化的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参观过程中、观摩过程中、活动参与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基本礼仪。

6.安排总负责人员:负责出行过程中,同行人员乘车组织,过程中同行人员的集散等。

7.安排草图绘制人员:对部分物体的结构绘制草图,再配以详细的文字描述。为后期写报告,做好资料准备。

8.安排安全人员:由责任心强,细心的,乐于助人,体力、耐力较好的学生担任。

9.安排摄影人员:由爱好摄影,并具备良好构图能力的学生担任。

10.出行前,查阅天气预报,避开雨天或者高温天气。

()、探索内容:

  1. 乡村居住方式的历史变迁:走访吹角老街,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居住方式。

  2. 农耕文化:梯田的传统耕作方式以及耕作工具;梯田改肥土的变迁;传统农“副业”。

()、学习了解地方文化过程:

1.乡村居住方式的历史变迁 ,

在吹角老街,也被称为复兴场,并排着危房拆迁重修后的房屋、文革时期修建的房屋以及修建时间最长的“倾斜屋”!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房屋后,学生对这“倾斜屋”最感兴趣。有学生提问:它倾斜的角度是多少?建筑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历经百年风雨,它仍未倒塌,且仍有人居住?

针对这些问题,在和屋主沟通后,屋主同意学生使用工具对房屋的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并给学生讲解了房屋结构。

学生使用铅锤,测量出房屋向右倾斜的角度为37度,石头墙基高度为1.3米。其倾斜但不倾倒的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因为全屋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架构:穿斗式结构不使用木梁,而是使用木柱承檩(lǐn),檩上架椽(chuán)。构建穿斗式架构时,先确定屋顶所需檩数。然后,沿房屋进深方向按照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重量直接由檩传至柱,再传至地表支撑面。其特点是结构具有高度完整性和稳定性,所以,历经风雨,只倾不倒。

  1. 探索传统耕作方式,了解农副业手工艺

农耕文化是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可随着城镇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耕文化,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探寻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了解田土变更历史,学习地方手艺的制作手法,是了解当地文化变迁的途径。

学生联系到的采访对象,是原生产队队长。他从阁楼搬出了各种传统的耕作工具:犁头,坝田,水稻收割机,搭斗等。很多学生并未见过这些农具,也疑惑于这些工具是怎样使用的?面对学生的疑惑,队长逐一解释并展示了农具的结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随后,队长带学生探访农田。一直以来,吹角地区因盛产稻米,故而米市繁荣,交易兴旺;吹角梯田,也颇为壮丽。然,十几年前,有商人前来,承包土地,改田为土,种植黄桷树。种植过程中,大片梯田的田坎被挖坏,且较难恢复。此后,稻田不再有蓄水能力。目前,仅官帽山山口前,存有少量梯田。为消失的梯田,感到惋惜。但吹角地区,现如今的农业的发展却也更加立体化。田土里,不仅仅是传统的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也有树苗,花卉,果树等颇具经济价值的植物,有些水田也被改为鱼塘,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之地。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提升。

除了水稻种植,传统手工艺在吹角地区也有较好的传承。草鞋的制作、木匠人的手艺、老荫茶的晾晒,是在农闲时间,人们为了增加收入,而从事的生产劳动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草鞋的制作过程,编草鞋的老把式,现场给学生们展示,草鞋的编织过程。编织材料是稻草,使用的工具较多,有鞋楦头、剪子、锥子、钳子、改锥、穿针等。鞋楦头分大小型号,不分左右,因为草鞋为非“认脚鞋”,左右脚可以混穿。每套鞋楦头分为三件,即鞋尖、鞋跟和固定板。鞋跟和鞋尖斜茬连接,钉子(竹钉或铁钉)穿连固定,可装可卸。固定板也为斜茬楔形,用钉子连接于楦头根部,用以夹住草鞋起头的蒲片。在老把式手间穿梭的稻草,约么1小时,一双经条宽窄一致,纬条粗细均匀,匀称美观的草鞋就编织好了。

4.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吹角地方文化探索之行,以采访、亲自动手参与草鞋编织、农作物种植区的走访,深刻地体会到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那些未曾留意的乡村魅力,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呈现在眼前。亲身参与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对生活的体验和地方文化的相关常识。此外,加深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同时,培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政协重庆市綦江区委员会.綦江街镇历史文化丛书.乌金打通[M].湖南地图出版社,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