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校协同处理健听子女家庭中的聋生心理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2

关于家校协同处理健听子女家庭中的聋生心理问题

宋弥佳

浙江省金华市特殊教育学校 邮编 321000



摘要:有健听子女家庭中的聋哑学生由于有了健全的兄弟姐妹,与健全人交往的机会增加,获得照顾的机会多,应该更容易适应社会,从而成为聋哑学生中的佼佼者。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处理不当,“有健听子女”这个有利条件也会成为导致聋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本文就健听子女家庭中聋生的一些偏差现象、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家校协同制定援助方案来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家校协同 处理 聋哑学生 心理问题


一些有健听子女家庭中的聋哑学生心理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和痛苦。不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多高,家庭教育永远都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我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多子女家庭中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 健听子女家庭中聋生的一些偏差现象

现象一,“拼命证明我的存在”

小明是聋生,他学习成绩优秀,但常梦到自己被别人讥笑,这让他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经过多次交流才知道,他还有一个会说话的弟弟,尽管这个弟弟听力也有一定损伤,但父母对弟弟的期望更高,把弟弟送到了普校随班就读,平时也倾注了更多的精力,这种区别对待小明看在眼里,并把这种“竞争”隐藏在潜意识中,化成了“上进心”,似乎是在和别人比成绩,其实是在和弟弟比,和弟弟竞争父母的爱和关心。

现象二,“要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得自己的权利”

相较于小明这样以拼命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小珍的方法就过于极端。经常和父母吵架,或者离家出走,或者关闭房门绝食抗议,甚至想要跳楼,通过这些激烈的手段迫使父母一次又一次的答应她的各种要求,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交流中了解到了她的症结,她总认为父母偏爱弟弟,嫌弃她是女孩、是聋人,认为父母会偏袒弟弟疏远自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非常逆反。

以上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产生这样的问题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学校的继续教育措施都有一定关系,也与当事聋生的个性特点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关。

  1. 健听子女家庭中聋生的心理问题

1.敏感多疑且敌对

聋生因为自己的残疾,难免担心自己受歧视,被周围人看不起,尤其是当家中多了个有听力的弟弟或妹妹时,更加焦虑,时时处处小心、猜疑,担心自己不如弟弟,担心父母会轻视自己,怀疑父母更喜欢有听力的孩子。

2.情绪波动大

有健听子女家庭中的聋哑学生经常会让人感到情绪捉摸不透,喜怒无常,情绪变化明显而且大。因一点小事,就会引发很大的情绪反应。这类孩子有时仅仅是不知原因的心情不好、心里不舒畅,都会导致乱发脾气。甚至突然爆发更严重的行为,如毁坏物品、绝食、自伤等行为。

3.自我封闭

有健听子女家庭中的聋哑学生在父母的教育下,知道自己与兄弟姐妹争宠是不对的,自己是应该让着他们的,如果和弟弟吵架是要被批评的,从小便有意压抑自己。而这种压抑是有一定极限的,很多时候这种不当行为都会逐渐从家庭蔓延到学校,甚至以后的生活中。

  1. 健听子女家庭中聋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有名无实的老大地位

有健听子女家庭中的聋哑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才是家庭中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才是最需要照顾的人。虽然是老大,但是自己的沟通能力很快就会弱于健全的弟弟妹妹,其他生活能力也一样。

2.事实上存在的“沟通偏袒”

父母可能因为沟通方便的缘故,与健全子女沟通多,也会安排健全子女更多的参与家庭生活,当他看到父母与会说话的弟弟妹妹有说有笑,而自己却插不上嘴、甚至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时,心里“很着急,很不舒服”。

3.对其他子女望子成龙的期望

对于那些已经生育了一个失聪孩子的家庭来说,第二个孩子身上寄予的希望就更大一些,除了“养儿防老”的普通要求,还有某种补偿心理,还有要他照顾聋哑同胞兄弟的愿望,等等。这样的高期望难免在日常生活的安排中体现出来,被敏感的失聪孩子捕捉到而产生心理失落感。

  1. 家校协同,进行心理援助

这些聋生作为聋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虽然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个性、人格有困难,但采取恰当的心理援助措施对于逐渐缓解心理问题,消除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建立良好家庭关系是有帮助的。

1.开展“父母课堂”,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孩子大了,渴望来自父母的认同、关心和支持。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父母课堂”,帮助父母转变观念,劝导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有残疾而有“轻视”之意,或者不敢面对现实。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孩子有缺陷这是事实,孩子是无辜的。遮遮掩掩,不如坦然面对。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也要多鼓励家长让孩子多参与家庭生活,引导家长有意识地组织全家的聚会、旅游和走亲访友,逐渐消除误会。在平时的生活细节中应该设身处地考虑失聪孩子的感受,比如,聊天时不能旁若无人,把旁边的听障孩子当“空气”,应该对谈话内容稍作解释,使听障孩子即使听不到对话的详细内容,但是也大致了解大家在讲什么事,不会感到自己被“排斥”的感觉。

2.发挥班主任的沟通优势,引导家长发现优点

这类失聪的特殊孩子可能会从小就接受更多的挫折与否定,缺乏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健听子女家庭中的聋哑学生由于有了健全兄妹的对比,这种感受往往会更强烈。而不少家长无视失聪孩子感受,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大的不如小的”的情绪,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作为班主任要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引导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尽管可能这些优点相对健听人微不足道,但对于这群特殊的孩子也要及时进行鼓励,建立个人的自信和自尊。还要教育其他子女向哥哥姐姐学习,学习他们表现出的努力,以哥哥姐姐为榜样,这样,听障孩子的爱与被尊重得到了满足,再让他照顾弟妹,谦让,他也会容易接受。

3.家校联动,共探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孩子“说”与倾诉的权利。有健听子女家庭中的聋哑学生同样有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也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隐私、自己的情绪,以及自己的开心的、不开心的事,家长和教师要共同探讨合适的方式方法,要有足够的耐心拿出时间听他们“说”。日常生活中,压抑自我的情绪、想法、需要几乎是这类学生的共性。渴望理解、沟通,也是他们的共同诉求。除了学校心理咨询和班主任谈话外,家长也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听听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对家庭发展的建议等。

4.家校共商引导方案,建立良好的宣泄方式

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当事人进行情感宣泄,将压抑的、隐藏的情绪发泄出来,正确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英国心理学家柯里切尔认为,积蓄的忧伤绝望等不良情绪就像是一种势能,若不释放出来,必定在内心世界造成一定破坏,但若能及时地用倾诉或自我倾诉的方法取得内心感情和外界刺激的平衡,则可消除隐患。“与弟弟争宠”的心理是潜藏在内心的,有的孩子将其化作前进的动力,拼命努力,想要超越自己,超越弟弟;有的孩子则将其合理化为“父母偏心弟弟,轻视聋哑人,轻视女孩”。他们都未能真正面对这个问题,将这种情绪压抑在内心,因此,父母及老师均有必要对其进行情绪疏导,将潜藏的情绪倾诉出来,引导其发现自己的真正问题。

5.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广泛重视,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特殊学校的心理、行为偏差学生更多,而且与普通学校有很大的差异性,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借鉴的现成资料,在特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任重而道远。但是作为特教工作者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特殊问题,精心设计教育资料,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