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山水《秋山空寂图》创作文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2

写意山水《秋山空寂图》创作文论

杨亚婷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要:写意山水《秋山空寂图》的创作文论,分别从立意,素材,构图与定稿的确定,笔法墨法的熟练运用等方面,展现了国画毕业创作的过程。先是立意,我的主题有关于自然风光,只有确定了主题,才有后面的具体的创作内容,找各种素材,紧跟着有创作形式。自然风光的描绘,自古以来就有,而且经久不衰。整幅山水画主要由山水,树石和亭子等组成,展现的是对自然美景的由衷惊叹。创作形式是写意山水,以笔墨间的趣味性来体现景物的美感。在方寸间寻得笔墨间的美感,表达创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的喜爱之情。

:立意,自然美景,写意山水,趣味性

  1. 引言

中国浅绛山水是指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勾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工艺绘画中亦见。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清淡,明快透彻。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矣”。他强调了,笔墨仍未画面状物构形的基础,墨色足后,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于山石之上。中国历代绘画注重意境的表现,在传达写意之中,要不断借鉴古人的经验,也要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品格。

创作构想与构思

()创作构想

关于写意山水画的构想最早起于我的旅途的所见所闻,被祖国的大好河山所深深所感染。当我构思我的毕业创作时,我就灵机一动,要么就画一幅山水画吧!

山水画艺术所表现的的景色,包括世间万物,正如《中国画》一书中所说:“中国画基于写意性的‘既观物又观我’与‘以大观小’的意象观察方法,创造了宏观以取其势,微观以取其质的艺术效果。将氤氲的大千世界尽收于眼底,纳之于胸中,与无穷的宇宙精神合二为一。艺术作品的价值其实不在于表现客观物体的“真”,也不在于远离现实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客观的‘真’和主观的‘意’理想化的契合。”

(二)、 作品构图

整幅画采取的是竖构图的形式,以我的视角出发,所拍摄的风景向远处纵深,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近景的墨色要相对浓重些,刻画要细致,而远景就要虚化,特别是远处的山要呈现一种朦胧的氛围。中景的内容要相对丰富些,是这幅画的中心对象。

三、创作过程的分析

(一)、创作初期

在最开始,我用木炭条轻松明快地把整幅画的构图和景物的大致位置给勾勒出来,心里对整幅画的整体构思有个底。画面的布局和色块的深浅配合是我最先考虑的地方。技法主要采用了勾皴擦点染,勾是指根据山石结构,以中锋用笔为主,行笔时有节奏地,干脆利落地把握中整体关系。皴是指在勾已经表现出山石或山体的外轮和大关系的基础上,按山石的纹理特征,勾和皴相结合的技法来表现一幅山水画的全貌。在我选取景物安排画面的时候,也出现了拦路虎,拍摄出来的照片是不能直接照搬上去,需要经过一番艺术加工,我在网上找了些相关图片借鉴,也从黄宾虹画册中吸取了养分,如此一来,经过处理后,画面的初稿大致地定下来了。先从离我最近的画面开始画起,一步步推向远处,要注意刚开始得用枯笔画,前后得区分开来,特别是墨色的对比,忌水分过多。树木的表现要刻画地生动,要给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二)、创作中期

在对整体画面有所把握之后,接下来对中景进行稍微细致点的描绘。主要运用的技法是皴和擦,可以加上桥和窗户等细小的事物,来点缀画面。擦的用笔虽然干,但是用笔也要注意方向性,根据树木生长方向来刻画,行笔可长可短,来增强山石的阴阳向背和凹凸起伏变化。勾、皴、擦虽然有差别,但是三者可以结合辅助,顺序并没有那么死板,可以灵活运用。

画面中心圈是以亭子为主,向外扩散开来。因此亭子的刻画显得格外关键,线条要勾勒得干脆利落,精确到位,合理地表现出亭子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景物的搭配得当。我先采用的是点,点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石头上的苔点,树干上的细节部分和增加画面生动效果的趣味之点等等。点完之后,画面显得更具立体感,丰富和点醒了画面,增加了笔墨间的情趣。远山部分是用了染这个技法,花青加墨调出一种色调,以大笔挥墨的笔法豪放地挥洒上去。

在画面中利用空白,“计白当黑”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色。因此我需要在处理画面的过程中进行留白,留白是有讲究的。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会有意料不到的效果。《中国画》一书中说:“实者,黑也,黑者,画材也;虚者,空白也,只有知白,才能守黑。知白,必须计白当黑,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黑从白现,虚从实生。但虚不等于无,它是一种具体形象之外的无象之象,这与西方绘画的空白有着本质不同。中国画构图的空白,可以实步,也可以虚步。如云水浩渺,烟霞雾霭,皆可称之为布,他利用观者的心理共鸣所产生的形象对应,使空白变得有形有物。”

中国画的皴法多种多样,皴法的形成与山石山体的质体、结构、地形地貌等有着内在的联系。皴法形成于五代,披麻皴创于五代的董源,皴笔以线条为主,自上而下,如麻散下开坡。这幅画作最主要就是采用了披麻皴,这种画法多用来表现江南山川。正如《中国画》里说道:“山水画皴法是历代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离开了它适宜的生存的土壤和文化情境,它的艺术价值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借鉴古人皴法时,不能生搬硬套,要以自己的体会去感悟自然,将皴法变为自己的内物。无论是采用哪种皴法,我们都要遵循其中的基本规律,那就是“石分三面”,只要表现出三个面,那就是长、宽、高的三维空间感觉,那就是正确的画法。

(三)、创作后期

水墨稿的完成过程中要不断离远处观看画面效果,随时调整。特别是画面的边缘处,要处理地不方不圆,符合审美。在整幅作品的画面结构不断调整后,水墨稿大体完成,接下来进行设色。调制淡花青色,根据山石的体积结构进行皴擦,为避免纯花青色太浓重,可以适当加入一点墨,半山腰的花青墨可以淡一些,以便拉开画面的空间关系,而近处的花青墨可以浓重些。另一组调制赭石色,主要用于树木和亭子栏杆的刻画,需要笔触感,顺着纹理来体现结构。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石涛的“不似之似似之”;黄宾虹的“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等理论叙述,都在强调所谓的意象造型,通俗地来讲,就是注重内在气质。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也是在强调这一点。在创作后期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笔墨间寻得气韵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再去自然界去感受万物的生长,因此在这期间我去了湖州当地感受了下大自然的美妙境地。果不其然,回来之后,落墨更加肯定,对事物的造型更加准确了。

当整幅画面基本完成后,需要对画面进行局部调整,有些地方颜色不够重,需要再染上一遍,切忌一次颜料画得过于厚重,需要一遍一遍耐心地画。后面的远景处理地朦胧深远一些,跟前面景物拉开距离,这样一来使画面气势恢宏,有种气势逼人的雄浑意境。


参考文献

[1]李世南,《名家谈艺——笔墨人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

[2}傅抱石,《傅抱石谈中国画》;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

[3]田黎明,《缘物若水》;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7

[4]张新词,《国画创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5

[5}韩玮,《中国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6}崔晓东,《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7]邵慧良,《写意:中国画发展方向》;[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6

[8]傅新生,《中国画学研究——形神与笔墨》;[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4

[9]胡启伟,论郭熙《林泉高致》及其山水画的创作理念;[J];陕西师范大学;2009.05

[10]申石伽,《山水画技法》;瑞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





作者简介:杨亚婷(1996.1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浙江台州,学历:2022年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