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句总关情——三步探究课外古诗词的主旨情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5
/ 2

一字一句总关情 ——三步探究课外古诗词的主旨情感

郝瑞静

柏乡县第二中学,河北省邢台市, 055450

摘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古诗词鉴赏教学,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古诗词离学生生活较为久远,学生掌握与鉴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多数老师教学时强调知识性,而忽略了方法的传授。基于此,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中的词作展开研究,并提出鉴赏三步法,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鉴赏 主旨情感



引言:

《尚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强调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2016年推广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外古诗词”部分,是阅读部分、古诗词部分之外独立的版块。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将渐渐加大,诗歌的考查会逐渐从课内转向课外。但对于眼界、阅读都受局限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来说,考查课外文言文已是难点,如果诗歌考查也完全成了课外,那真的就是难上加难了。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研究策略:

课外古诗词不同于以精讲为主的课内古诗词教学,也不同于班级随意开展的课外阅读积累。它需要进行规划、重点指导,应该以考试的形式进行查验。

初中所选的课外诗词涉及多个题材,写景抒情、咏物抒怀、即事感怀、怀古感伤、隐逸、羁旅、思乡、励志等内容,往往是名家的非名诗和非名家的名诗,这样有一定的陌生度。那怎样迅速、准确地概括分析出诗词的主旨情感呢?本人经过实际教学经验略有所得,发现要读懂课外古诗词,做到以下三步即可。

一、关注标题,关注文眼

诗歌的题目是一首诗的浓缩,题目有时直接传递诗人感情,或者是与某种诗歌题材相联系,所以看诗歌的题目对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有紧密的关系。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而送别诗最常表达的情感,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或者对朋友的美好祝福。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很快确定这首诗的主旨情感。又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标题中的“悯”就是怜悯、同情之意,表达了作者对穷苦农民深深的的怜悯和同情。

再如: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题目中“忆”即回忆、想念,点明作者情感,是本诗题眼。“月夜”交代了时间,“舍弟”即是“忆”的对象。月夜本是美好的,月夜怀亲是古人常有之情感。所以该诗主旨情感定有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二、留心注释,看清暗示

诗下注释多是交代有关文化常识、写作背景,是我们了解一首诗的窗户,是出题人给我们留的“蛛丝马迹”。关注注释有助于了解诗歌的主旨。

如: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①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人,唐代诗人。咸阳,秦代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许浑是唐代诗人,为什么注释中对于“咸阳”的解释专门给出“秦代都城”的解释呢?今人登上古人的都城,会生发什么样的感触呢?由此可以猜测,此诗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而怀古咏史诗抒发的感情往往是:抒发物是人非、王朝兴废、繁华逝去的伤感;或抒发年华逝去、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愤懑之情;或总结历史教训,抨击社会现实,表达对时事的担忧。据此再结合本诗其他内容,就可以总结出这首诗的主旨情感了。

又如: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注释中“陈亡”“辞官南归”“写于南归途中”等内容,给了我们提示。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怀。

所以关注诗歌注解,可以帮助理解内容,通过注解中的关键词,主旨情感也就若隐若现。

三、抓关键词,揣摩情感

  1. 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咸阳城东楼》中,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个“愁”字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整首诗蒙上了浓浓的愁绪。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下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恨”直写作者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寻觅,找到的却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谁能理解这颗孤独的心呢?世上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不肯”“寂寞”“冷”等词语,是直接写作者感受的。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期间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傲,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又如: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念”“失”“哀”就是可以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1. 间接体现情感的字词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明代胡应麟也说过:“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景物描写是诗词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感情。

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读来让人眼前浮现诗人在百花凋零的暮春时节与爱人分离的场景,感受到诗人依依不舍的难过与思念。

又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景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回望秦岭,云雾遮挡;大雪拥塞,马亦不前。此处景物描写,虽无一字着“情”,但也道尽英雄失路之悲,沉痛而凄凉。

除去景物可以流露作者情感之外,一些议论性、评价性的词语也是体现诗人情感的地方。读诗时也要重点关注。

比如,笔者最喜欢的词——苏轼的《定风波》中,郊游遇雨,常人总避免不了狼狈与匆忙,可“莫听”“何妨”两词一出,苏轼那世人皆慌我独定的身影就跃然纸上了。世人匆匆,或追名逐利,或蝇营狗苟,皆为名为利。苏轼却经历波折,一贬再贬,一句“谁怕”就让一切释然。他不怕别人高头大马,也不怕自己竹杖芒鞋,只要心中有天地,“一蓑”也可以“任平生”。所以“莫听”“何妨”“谁怕”等词就写出了词人风雨中仍气定神闲的姿态。也正是通过这几个词,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独有的人格魅力和无人能比的豁达。


“诗以言志”,诗歌是诗人情感品性的浓缩体现,立足诗作,关注诗歌的标题、注释、体现情感态度的词,就能分析出诗人的情感,从而确定诗歌的主旨。虽然不是每一首诗都具备这三个条件,但只要教给学生方法,引领学生品析揣摩,相信学生的鉴赏能力能有提升,考试中遇到课外诗歌也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张宇航.部编木初中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C].华中师范大学,2020.

赵爱欣.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No.247,126-127.

朱舜.古诗词鉴赏高考题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思路[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20,No.722,31.




(瑞静,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 生于:1985-01,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本文系邢台市“十三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青年教师深度融合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810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