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理念和创新手段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2
/ 2

浅谈创新理念和创新手段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堂

何聪翀

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验学校 310004

摘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人们普遍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也是世纪初我国教育者的两项重大使命。如何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广大信息技术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以上问题作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创新思维;信息技术;素养;手段


  1. 走出信息技术教育是单纯技术教育的误区

信息技术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这种思想在信息技术教育初期曾经主导着许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尤其在信息技术刚刚进入中国的时期,多数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更加侧重于技术能力方面,而忽视了教育本身应该给教育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动态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单纯的技术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教育者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是“教育”,它必须具有教育的全面性和引导性。


  1. 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信息技术教育中来

如何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信息技术教育中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课堂教学需要规范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图、文、声、形并茂的网络环境,使得信息技术课成为了学生最喜欢上的学科之一。但许多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作“游戏课”、“聊天课”。而信息技术大纲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达到以上目的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规范课堂纪律,要有严格的上机登记表,制定切合实际的上机制度,以适应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同时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搜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1. 把握学生的创新心理,制定出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和接受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因此若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兴趣又从何而来呢?

          1.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教学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讲解内容要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探索、去思考;在质上要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发挥想象力,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3.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应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从而巩固兴趣。

        1. 给学生一个能够自由创新的空间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用规定的题目作为练习,而且有统一的格式和时间要求。学生完成题目就算达到要求,应用能力如何并不考虑。这样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在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形式和场合。学生不一定只在课堂上来完成任务,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和手段作为辅助。比如“制作个性名片”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去收集各种名片,还可以组织课堂观摩交流。在“绘制旅游路线”的任务中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旅游点实地考察。制作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引导学生效利用网络资源。总之不必拘泥于一定形式,有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合理要求都要尽量满足。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创新空间。

        1. 在过程中激励创新

在课题制定以后学生进入实践阶段,此阶段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关键阶段攻坚阶段。在此阶段中主体是学生教师处于辅助地位,但是却对任务的完成起着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是过程化教育,不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更注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此过程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此阶段中不是主导但必须扮演好一个辅助者的角色。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以免引发学生的畏缩心理。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于积极正面的引导和评价。

        1.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保证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最有效的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机等。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 布置任务。布置任务,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很苍白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易懂,任务明确的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课之前,先用计算机投影仪将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展示出来,或是一幅画,或是一篇文章。

          2. 辅助讲解。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准确地看到,从而明确操作方法。

          3. 交流讨论。当某个学生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他的计算机画面和他的声音,传送到整个网络,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他的操作过程,听清他的声音。与此同时,其他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从而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

          4. 作品展示。当学生的任务完成时,利用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延迟兴趣的持续时间,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1. 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创新教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不能以一个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要制定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态度:包括学生是否积极探索、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善于合作等EQ因素。b.任务的完成:任务难度、工作量、技巧运用、研究方法、学习效率等IQ因素。c.成果:内容健康与否、创新性、美观性、进步程度等。另外,评价的方式也应变老师“专权”为师生民主。学生作品的展评是肯定其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因为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有人色彩搭配好,有人使用了别人没想到的操作技巧,有人单位标志设计有特色,还有人效率高制作了两张等等。尽量多地发掘学生的优点,适当提些建议,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这样被老师和同学赞赏的目光鼓舞了。

        1. 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创新教育打下基础

  创新过程结束了但还没有给整个过程画上圆满的句号。总结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经验是一种来自实践的财富,它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运用科学方法不断地加以总结。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吸取精华的过程,也是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石的过程,学生和教师都是如此。


  1. 创新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结合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随着对创新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研究,两者的契合点必定越来越多,两者的结合也必定会越来越紧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学习和研究不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勇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推进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信息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是基础,创新是方向。信息技术是工具,创新是动力。在创新的推动下信息技术才会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即拥有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信息技术教育中去是每个信息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评价》龚孝华和徐勇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世界教育危机》[美]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

[4]《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