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中的创客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0
/ 2

浅谈小学科学中的创客教育

李娇

乳山市第一实验小 学 264500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近几年兴起的创客教育则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启动他们创新意识和思维,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乐趣中习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本文通过活用身边资源,渗透创客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创客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创客教育;科学;微课

引言: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本来的意思是利用科学技术来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小学科学课堂上应用创客教育,可以使学生创新的想法得到实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因地制宜做中学。

目前,市场上适合的实用的小学科学教学用具少,而每个人的教学方法不一样,所用的教学用具也不一样,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也要有一套独特的教学用具支撑。教师要自己动手,因地制宜地制作可替代的教具,解决教学具资源少的问题。而制作教学工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术素养。在讲《形状与结构》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纸张自己设计出不同的形状,比赛不同形状对力的承受能力。学生在设计时就能启动他们的创新思维,比赛成功带来的成就感让学生享受到“做中学”的乐趣。

二、广通博览提炼用。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应该是一条流淌不息的小溪,有长流水。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的学科多而且很多是边缘学科。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本学科学科知识外,还要了解物理、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在授课时,我们可以将3D打印、scratch编程、机器人等内容有目的地融合进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思维有广度。

网络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它以快捷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社会动态和各种前沿信息,用好网络可以给课堂增光添彩。抖音、头条等推出的科学小实验、生活小妙招,教师都可以取其精华,以自己的方式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比如用矿泉水瓶做的“小喷泉”可以在讲解《找空气》时演示给学生看,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接下来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学生受到启发用矿泉水桶做出了可调节水流的“饮水机”。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三、融入生活做创客

人们常说: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学校,是个大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是参谋,有责任把学生引向社会,提高综合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运用身边的素材,改造活制作出更实用的作品,体会到“小创客”的乐趣。比如说利用空蛋壳制作不倒翁;日常用过的牙膏盒、易拉罐等可以设计出美观实用的笔筒;根据日常观察思考,设计的“自助吸水花盆”等。虽然很多创意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值得赞美。学生的创意来自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与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是科学知识与思维创意的结合,是创客精神的表现。

四、社团比赛促成长

目前多数小学都开展了以崇尚个性发展的社团活动,科技小组、创客小组以其鲜明的特色,正成为校园小创客成长和展示的舞台。比如我带的社团,学生在自动门的启发下,设计出自动储物柜;能感受到雨滴的自动雨刮器等,在生活中方便实用。在这样的科学探究中,学生不但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而且也享受到科技创新的乐趣与魅力,将创造思维和科学应用很好的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了科学素养。

每年举行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它为校园小创客们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好、更宽广的展示与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小创客们的成长。我们学校每年举行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的作品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鼓舞了学生们探究的士气。通过校园科技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出了许多校园小创客,使他们有机会站在全国、全省科技创客的舞台展示自我,收获自信。

五、结束语

创新无处不在,科学无处不在,虽然目前小学科学属于边缘学科,但是在国家倡导科技教育的大趋势下,只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相信小学科学一定能成为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一门课程。


参考资料:

[1]《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15)

[2]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09)

[3]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4]文发科.浅谈创客教育与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机融舍中国科技教育.2017 (02):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