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让阅读教学“活”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4
/ 2

批判性思维让阅读教学“活”起来

陈小珍

广东省肇庆鼎湖中学

【摘要】目前的中学阅读教学大都属于欣赏性的阅读,虽然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阅读鉴赏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往往隐藏着一种危险,趋同思维过度繁荣,盲目相信现存结论,批判性思维严重缺失。这样不仅文本解读能力下降,甚至导致创新能力低下,影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几乎是教育发达国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训练、检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对批判性思维并未予以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往往重结论、轻过程;重欣赏、轻反思;重灌输、轻探究;重预设、轻生成。表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直接抛出结论,按照设计的环节完成教学内容,而阅读过程中个体的不同体验、预设外的“意外生成”和质疑得不到重视和解决。这样的课堂看似有序、完整、高效,实际上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学生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体现出现代语文所要求的对话和交流,不利于学生成长思维的形成。所以,“当前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立化(简单化、绝对化)和封闭化(模式化、僵化、固化)上”。[1]

“因为教育者的一切行为都在影响学生的思维哲理,践踏常识的快教快学的行为,只会将学生导向歧途。”[2]学生认识问题单一化、绝对化,对对与错、正与反、爱与恨、肯定与否定、拥护与赞成持一种看法、一种态度,思维就会变得单一、片面,视野也会变得狭隘,最终陷于封闭式思维,导致原创思维的欠缺和丧失。

针对这种现状,不少语文教育家和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表达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培育为导向的现代语文教学体系。我国的2017年新课程新教材提出了十二大课程目标,其中就特别提到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余党绪老师则认为,“语文教学引入批判性思维是革除语文教育痼疾的良方。”[3]

二、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在汉语中“批判”既有“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之意,也有“分析判别,评论好坏”之意。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一词源于希腊文,并无贬义,意为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批判性思维是指从实际出发,善于以理性和开放的姿态,严格根据客观标准和规律评定事物的真实价值,已明确形成有充分依据的判断,批判性思维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合理判断是指向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基于这种融思维特征的批判性阅读的三个基本特点是:质疑、思辨、建构。

三、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注重概念、词语意义的厘清。

概念是思维最基本的单位,以词语的形式出现。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概念可以有相同的语言形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词语意义的厘清,引导学生区分不同语境下的近义词或同义词所代表的概念,进而正确理解概念。

例如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六国灭亡时,分别用三个带有“灭”的词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破灭”“迁灭”“革灭”三个词,都有灭亡的意思,但语素不同,语义殊异。

()重视矛盾、相悖之处。

“教学过程行云流水,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找点快速,见解也颇为贴近教师所期待的方向高明的课堂是存有一种行云流水之美的,但是这种行云流水是常态下的,它不应是直线型的到达,而应该呈现出曲线之状……让学生在教学场中有一种徘徊式的挣扎---思考,讨论,表述,争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看到亮光打开小口,获得突围的快感。”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第六小节设置了几组矛盾的意象,如“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的“家”与“客”的矛盾;“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识得的‘天伦叙乐’的匾”中的“天伦”与“叙乐”之间的矛盾;“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中的“妹妹”与“不熟识”之间的矛盾。

()增强多元解读意识。

语文学科具有典型的人文特点,有着无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每个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有多种可能性。所以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契合文艺学原则和语文教育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于蔺相如形象的分析,我们引导学生得出蔺相如的形象时,大多是遵从司马迁“智勇双全”的判断。但也有人从完全不同角度评价蔺相如。如王世贞对蔺相如的行事逻辑就完全不能接受,他认为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和平,但蔺相如到秦国之后的行为却处处是在忤逆秦王,这是很鲁莽冒险的。还有人在王世贞的观点上更进一步,从蔺相如的出身和出使之前的人生际遇得出另一种看法,认为蔺相如是因为蔺相如出身卑微,急于改变他的地位和处境,改变自己的草根地位;所以才有如此冒险行为,而且是置个人成功于国家安危之上等等。

()注重比较、整合性阅读

比较、整合性阅读能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分析中需要运用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去质疑、审视、分析、判断,才能来分析问题、验证或得出新的结论。

如某教师把陶渊明的《饮酒》、《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与他闲居归隐时的另一些流露建功立业情怀的诗,如《咏荆轲》、《酬柴桑》、《答庞参军》等对比阅读,结合陶渊明一生的四仕四隐,作深入的探究,学生会对陶渊明的“隐士“标签产生疑问,对陶渊明性格的矛盾性有了探究的欲望:陶渊明的隐士身份符合他的真实形象吗?他如此频繁地入仕又归隐是为了什么?学生在不断质疑、评估、判断的思辨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提升。

()重视盲点、空白的预测和推断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本阅读中含混晦涩的地方,教师不能忽视,应借机燃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广泛探究、自由碰撞,对文本作更深层次的探究。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节选)中,曹雪芹写王夫人的起居室,三次出现”半旧”这个词语,这与奢华显赫的荣国府似乎不相称,作者连用三个“半旧”有什么用意?

四、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追求合理、公正和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不仅具有价值性的一面,还有工具性的一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与创新的现代人格以及追求事实、逻辑和情理相统的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几乎是发达国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美国正在各州推行《共同核心标准》其内核就是加强基本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纽约时报》明确指出:“共回核心标准的实质就是教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的能力。”

教育应注重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要务,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事物,从不同角度(包括相反的角度)认识、分析问题,进行全面的论证,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开放起来、活起来,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机,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于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8.

[2]吴非.致青年教师[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3.

[3]余党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2015(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