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护理在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个体化心理护理在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

张玉芝

山东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德州 253014 摘要:目的探究个体化心理护理在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32例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11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 5周后比较两组病人的抑郁评分、社会功能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 5周后,试验组病人抑郁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予以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抑郁症状和社会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个体化心理护理;伴有精神症状;抑郁症病人;应用

引言

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常见异质性综合征,可致使患者感知、思维、认知、情感等功能异常,致残率高,治愈难度大,容易复发。本病临床多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可靠,但康复期间,患者常伴随明显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健康状态不理想,影响了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可能增加疾病的复发风险。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通过培养患者的个体适应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促使患者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幸福感。将该理论应用于伴有精神症状的康复护理中,对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其积极品质有明显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接受住院诊治的232例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16例。对照组:男72例,女44例;年龄22~57(38.86±4.73)岁。试验组:男74例,女42例;年龄20~59(38.94±4.68)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对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的判定;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有严重身体病的病人;智力缺陷病人;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第1~2周指导患者正确认知自我,向患者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组织参与讲座,组织角色扮演,强化认知教育,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2)第3~4周,感恩教育,向患者推荐感恩的文章、歌曲以及电视等,让患者通过欣赏,以演讲、写作等方式,表达出自己想要感恩的人或者事情,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激发其感恩情感,促使患者可以感恩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感谢他人对自身的关心、关爱以及帮助等。(3)第5~6周,团体心理教育,指导患者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常见如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肌肉放松等,提高患者情绪调节的能力。鼓励患者表达自身对人生价值、态度以及责任的看法,通过正向引导改善患者的人生观。(4)第7~8周,感受亲情,让患者与亲人交流,可采取打电话、视频、面对面交流等方式,鼓励患者观看欢快愉悦风格的亲情剧,提高患者和家人互动的欲望,通过家人的温暖以及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孤苦、恐慌等不良感受。(5)第9~10周,重建希望,鼓励患者观看励志电影,表达自身对未来人生希望的看法,或以文字进行记录,引导患者树立对生活的信心。(6)针对精神障碍导致冲动行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入院时应认真对其进行安全检查,严禁把刀、剪、绳、打火机等危险物品带入病房。对于病房内可以随手可得的硬物品,如椅子、水瓶、拖把、扫帚等隐藏起来,减少冲动行为发生的因素。在患者发生冲动行为后,护理人员需冷静面对,将患者带离事发场所,稳定情绪,并以温和、平静的语气进行沟通,必要时可采取约束措施,避出现人员受伤。就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在精神症状的影下,患者不会轻易表达内心的体验,很难展开有效的语言沟通,因此,在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护理时,积极做好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7)击鼓运动治疗:活动前评估活动场地的安全性,环境温度适宜,空气流通,宽敞明亮,患者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活动。选择徒手击鼓或棒槌击鼓,手鼓或棒槌为小型(预防伤人)。每组8~12人,由1~2位主管护师或治疗师指导,围成圆圈,主持者讲解本次活动主题、要求、注意事项。运动前进行躯体放松和精神放松活动,团员自我介绍和击鼓练习;患者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击鼓并配合音乐播放,患者互动性击鼓,即将自己的击鼓节奏与其他成员的节奏相互配合,共同配合完成团体间的演奏,在活动期间患者自由发挥,进行吟唱、舞蹈、演奏其他乐器、表演等。表演结束后团员进行交流。3次/周,40min/次。

1.3观察指标

两组病人抑郁评分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社会功能缺陷量表评分比较、两组病人及其家属满意度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04b06d9a6fda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人抑郁评分比较(见表1)

604b06d9a6fda_html_de426063b8560e49.png

2.2两组病人干预后社会功能缺陷量表评分比较(见表2)

604b06d9a6fda_html_988230c30682af7.png

2.3两组病人及其家属满意度比较(见表3)

604b06d9a6fda_html_c805c593fdfac7d0.png

3讨论

慢性伴有精神症状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以及自理能力较差,且病情具有反复、时间长的特点。同时,由于慢性伴有精神症状需要长期服用精神药物,也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认知感受,因此就增加了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难度,并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如何对慢性伴有精神症状实施有效地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成为了患者家属以及医生的共同诉求。研究发现,对慢性伴有精神症状实施综合心理干预的心理状况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干预5周后,两组病人抑郁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病人比较,试验组病人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P<0.05);在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上,试验组病人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病人及其家属满意度上,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如下:根据慢性伴有精神症状的特点,临床实施了了综合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通过对慢性伴有精神症状实施综合心理干预,可以增强慢性伴有精神症状的治疗信心,消除患者的抵触情绪,从而改善的精神症状和心理状况。同时,综合心理干预还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使得患者正确看待自己,从而提高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保证和强化治疗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行为不当、外界环境刺激、药源性不良反应、丧失自知能力、精神症状支配均可能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出现冲动行为,而实施心理护理与行为指导可显著减少患者冲动行为,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建波,成灵英.阿尔茨海默病伴行为精神症状护理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09):9-11.

[2]王瑛楠.基于心理护理研究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在脑卒中后伴有精神症状患者中的疗效[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07):114-116.

[3]段鲜盟,徐慧慧,张苗,白燕.细节护理对合并精神分裂症的中期妊娠行引产术患者的疗效[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3(04):732-734.

[4]赵文红.伴有行为精神症状的老年痴呆患者照顾者的负担及应对与成长体验[D].河北医科大学,2018.

[5]乔小芬,牛俊红,马文有,李伟.心理护理干预对伴有精神症状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8,21(14):47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