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小 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对策

梁海红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湖镇中心小学 516139

摘要:现阶段,小学生阅读能力弱,理解文章过于片面,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难题。针对此现象,本文提出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探寻文章主旨,通过文章的创作背景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对文章展开深入阅读,从中吸取更多的知识养分,进而整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

引言:所谓文本细读,即指在阅读过程中将探索目光透过文字表面,通过文章的创作思想、叙事结构、表达方法以及主题情感等不同层面来对文章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在文本内容中发掘出更多的学习信息,以实现在阅读中进行积累学习的目的。要想有效展开文本细读,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简述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创作背景,扩宽学生学习视野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其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小学教材中收录的阅读材料虽然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确认符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而进行编撰的,但由于其中一部分内容涉及的年代久远,仍旧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1]。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先为学生介绍文章内容发生的年代以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在进行文章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深刻的感悟文章内容,并将自身代入到文章之中,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思考每一处对话、每一处细节的涵义。

以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事件发生的年代在抗日战争时期,身为一名军医同时也是共产党员的白求恩先生在面对炮火轰炸的情况下将手术台当做自己对抗侵略者的征地,坚持不撤离的真实故事,展现了人物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然而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来说,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并不是其所能想象的内容,因此学生很难理解白求恩大夫为何要坚持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救治伤员,自然也就更无法深刻地感受到文中所传递的那种高尚情操。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讲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战士所面临的艰苦条件,包括武器落后,弹药有限,甚至还有两三个人共用一把枪的情况等等。学生了解了这些内容,自然会对白求恩医生的选择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明白其作为一名国际友人,依然不惜以身犯险,将自己置于危险处境的精神是多么宝贵,从而不仅读懂了文章,还能够产生更深的体会。

.设置有效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文章阅读原本是一种趣味性的学习体验,然而在传统的应试教学背景下,教材中的文章内容被教师嵌入了太多的条条框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所接触的内容变为了一个个“重点”、“考点”,因此使得一些优秀的文章失去了原本的韵味,学生的阅读欲望大减,没有了深入探究文章的兴趣[2]。因此想要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师首先需要围绕文章为学生设置前值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迫不及待深入到文章内容中去寻找答案,从而能够带着审视的目光来看待文章内容,进而获得了更加深刻地阅读体验。

以三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守株待兔》为例,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条问题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见过兔子吗?如果让你不借助工具去抓一只兔子,你能够做到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里,有人只是坐在地上便抓住了一只兔子,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仔细阅读文章《守株待兔》”。通过这样的问题设定,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并迫不及待的想要到文章中寻找答案,从而能够更加细致的投入到文章内容当中,以此实现了良好的文本细读效果。

.找准阅读突破点,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文章的创作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思想与感悟,因此对于一篇优秀的文章来说,通常会在文章内容中留下一些线索,以此来帮助读者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从而透过文字表面与作者的创作思想展开隔空对话。因此文本细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去发掘文章中的这些线索,可能是一段话,亦有可能是文章结尾出作者留下来的一个问题,更有可能作者已经直接在文章题目上为读者做出了提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在文章中收集这部分信息,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本材料的主旨思想[3]

以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灰雀》为例,文章是一篇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但是想要读懂文章却并不容易,特别是文章结尾处留下了较大的悬念:“列宁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让许多学生都感到疑惑:文章到底想表达什么?列宁要问男孩什么?灰雀去了哪里?为什么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教师首先应当帮助学生找到文中遗留下来的线索。首先,文章开头提到了有三只灰雀,列宁每次路过白桦树都会驻足欣赏这三只灰雀。后来有一天,列宁忽然发现少了一只灰雀。于是才有了接下来的情节发展,而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才正是全文的切入点。在回答问题时,小男孩先是磕磕绊绊,语气中充满了迟疑。随后在列宁表现出惋惜情绪后,小男孩却突然语气坚定的肯定到:灰雀“一定会回来的”。因此通过此处暗示,学生可以猜想的灰雀的不见踪影一定是与男孩有关,从而第二天列宁来到大树下时,才会看见男孩与灰雀一起守在那里,只是男孩“低着头”,一副十分羞愧的样子。学生只要把握住重点,就不难通过文章的暗示了解到灰雀的去向与男孩有关,同时通过男孩的表现,学生可以联想到男孩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事,比如将灰雀抓走等等。因此学生就能够以此来分析文章用意,是为了向学生传达知错就改同时诚信为本的良好品质。

结语:综上所述,文本细读的质量取决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切入点是否正确,同时教师能否通过有效的问题设定来激发学生欲望,并结合相关的创作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方法的使用,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展开阅读。

参考文献:

[1].余小霞.于细微处见风景——初中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9):18-20.

[2].肖梦华.文本细读,浅教深悟: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观察,2020,9(31):75-77+97.

[3].巩盼盼.“还原”悟情 “比较”品景——《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文本细读策略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