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读书指导 培育阅读的苗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7
/ 2

重视读书指导 培育阅读的苗圃

刘丽佳

济南市济阳区实验小学

摘 要:面对学生读书热情大减的现状,我认为应该非常注重语文课堂上的读书指导:课前精心设计练习题,及时使用工具书,适当使用课件,注重小组合作,注重朗读感悟,及时做好读书笔记,让语文课活起来,更好的培育阅读的苗圃。

关键词:语文课 现状 指导 苗圃

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这就是说读书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由于网络的发达,学生的读书热情已经大减,他们玩游戏、聊天占用了大量的读书时间。老师的要求、家长的命令必须读书时,也静不下心来感悟,更别说养成读书习惯了。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读书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爱读书、乐读书,让语文课堂成为培育读书的苗圃。

一、课前精心设计练习题

《礼记•中庸》 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①不管什么事,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手忙脚乱,不会穷于应付,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

针对那些热衷于网络的孩子,我制订了读书目标,细化到练习题当中,发到QQ空间里,引导那些不会、不爱读书的孩子,有目的、有兴趣的完成预习任务。这样,课上老师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孩子领会课文的深刻含义、精彩之处、写作方法及每篇课文的不同之处了。当然,家长们也很乐意,他们能看到孩子的读书、练习情况,能够有效的监督其行为,做到心中有数,学习指导有了目标,网络转换了职能,开始服务于孩子,而不是孩子成为网络的奴隶。

设计练习题时,我还设计了质疑问难环节,对那些成绩很好、读书热情很高“吃不饱”的学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学生的提升空间很大,让他们不仅能“吃”得饱,还“吃”得好,更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

二、及时使用工具书

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

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词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针对学生读书马马虎虎、不求甚解的情况,课上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时,指导他们查字典、词典,培养他们自己主动扫除文字障碍、主动使用工具的习惯;对那些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肯定,力求越来越好。

三、有效使用课件

当下,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优势走进课堂,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使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轻松松,老师的教也更加的从从容容,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适当使用课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学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尽快的学会文言文,我在PowerPoint幻灯片模板制作了动画、插入了声音。首先播放优秀范读的声音,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跟随着小声读起来,有的学生甚至闭上眼睛,摇头晃脑起来。停止优秀范读的声音,播放配上古筝的音乐,学生和我一起,手捧课本,在音乐的流淌中高声朗读,朗读节奏、重点句子的停顿就不用过多的提醒了,学生在书上很自然的画出了朗读节奏。利用这样的情境,我用PPT转换器转换为视频格式,播放了两个孩子不同表现的动画,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之感。随着动画结束,我问:“为是其智弗若与?”学生笑答:“非然也。”句子的理解,文章的深意,在笑答中圆满完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起来了,文章里面的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课文背诵的任务,没到下课,就顺利完成了。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在动画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明白“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不同结果,课堂纪律明显好转。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理解课文,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师生激情互动,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重视小组合作,做好搜集信息环节。

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在图书馆、报刊、杂志、在网上、电视、社会上、生活中进行调查,积极收集材料,对搜集的信息进行鉴别、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垃圾信息,进行整理。小组内再进行整合,合理处理信息。上课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那些有专业词汇的资料、几千字的资料,学生就会有意识的进行加工,能流畅的表达,选择适当的方式把成果展示出来,让班上的同学一起分享劳动果实,实现资源共享。如学习《老人与海鸥》,学生找到了海鸥老人——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名字叫吴庆恒图片,生前生活资料,还有老人喂海鸥时的图片,老人去世后的雕塑,学生搜集很广,还搜集了相关的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如《斑羚飞度》《再被狐狸骗一次》《巨石公园》资料展示很吸引学生。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与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

五、注重朗读感悟

鼓励学生反复朗读,并且能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说出来,老师及时引导,鼓励发言,以完善想法,使感悟更加的深刻、全面。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同学、父母,可一人、多人;可交谈,可争论;可记心得、写体会,可书信往来、短信互动;可开故事会,可演小品;可以开专栏,可以做文集,可以推荐书籍……

在交流中,一起感受书中故事的精彩、词语的优美;一起回味历史的厚重沉淀;一起体验自然的美妙天成;一起探索科学的新奇和不可预知。在交流中,思路逐渐开阔,思维逐渐活跃,读书的领域逐渐拓宽,读书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读书的广度就能得到拓宽,深度得到挖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能迅速得到提升。

六、及时做好课堂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②边听边思考边记录,如记下老师的板书,捕捉有疑而发的灵感,随时记下的心得体会,划出优美的句子、重点的词语,在课文上、笔记中显示出来。在记录中,强化了记忆,有利于复习与积累,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 互击而闪灵光!”③成功的语文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所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是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素养、提高语文基本技能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语文课这片沃土,沐浴读书的阳光雨露,培植阅读的苗圃!

参考文献:

①《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也称“子思作《中庸》”。《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称为“四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徐特立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读书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的经验,提出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之法。

③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 。石孰有火? 互击而闪灵光!——摘自夏茹冰先生作《赞协商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