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性品质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3
/ 2

教师个性品质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冀冬月 梅莉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通过对教师个性品质和学习投入文献梳理,探究了教师个性品质和学习投入的构成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该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师个性品质;学习投入

随着心理学家逐渐增加对学习投入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不是简单地由投入到学习的时间长短和行为决定的。Jennifer Fredricks等学者认为学习投入不应是单一方面的投入,应该包含有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

一、引言

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投入是反映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均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学习投入是一种可变的状态,会受学习环境中教师个性品质的影响。虽然教师个性品质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现有研究对教师个性品质对学习投入的作用机理还研究的不够深入。本文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教师个性品质和学习投入的二者的文献进行梳理,为之后深入分析教师个性品质对大学生学习投入不同维度的影响提供参考,并有效提出提升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对策。

二、文献综述

(一)教师个性品质的研究综述

1.教师个性

性格是通过活动,表情和言语表现出来,而教师的性格则表现为学生参与的行为。王荣德指出,教师是教育专业活动的主体,教师性格是指个体固有的行为倾向,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教师的意志结构,合理的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稳定的人格。即为教师职业工作过程中的道德意识。总之,教师的性格是教师的心理特征,表现出对学生稳定的态度和对学生的习惯行为。

对于人格类型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CarlJung(1921)指出,人格类型应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外向型即个人的本能趋于外部环境,内向型即个人本能趋于内向。根据CarlJung的人格理论,教师的性格分为三类:内向型教师,外向型教师和中性教师。本次研究将采用上海师大燕国材教授修订的内外向性格测试问卷。

2.教师品质

对于教师品质的划分,每个学者都有各自的见解。徐海霞(2017)归纳总结出教师专业品质内涵的5个核心类目:心有仁爱、身有形象、手有戒尺、胸有理想以及腹有诗书。

目前关于教师品质特征的研究主要有教师的认知、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肖少北、张文香曾在研究中指出: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最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而组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效能感是认知能力的主要表现,责任心、宽容心、同感、情绪的安全感与教师期待等是人格特征主要表现。

陈玉平在研究中指出研究型教师应该具有的个性品质包括:①先进的管理理念②独特的语言艺术③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④主动捕捉信息的意识⑤积极进取的科研精神⑥善于反思的可贵品质。徐学莹、徐军曾在研究中指出,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素质品质分为:教育智慧、独立思想、教育知能、专业精神。

(二)学习投入的研究综述

早期的研究中,学习投入变量多出现于学生辍学模型中,用来解释造成学生脱离学校教育的中间过程。Tinto(1975)提出的学校辍学解释模型中也涉及学习投入的概念。在该模型中,学生自入学起便与学校的学术及社交系统进行交互。个体及其家庭的背景特征能够影响其学校承诺和学业目标。而承诺和学业目标影响了学生对学校活动和学习任务的投入。

随着研究的推进,学者们开始关注学习投入对积极的学习结果,如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的影响作用。Wellborn(1991)指出学习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学生动机过程导向个人学习结果和能力增长的有效途径。根据研究的发展,学者们逐渐接受学习投入三维度的划分方式。

  1.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1. 核心概念

1.教师个性品质

教师“个性品质”包括心理学上的个性、气质、性格和社会学里的品格。前者主要是个性差异的体现,也称为人格的个性特征。后者也被称为人格的品质特征,主要指道德品质。

本文对教师个性品质的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进行,分别为教师个性即教师的性格特征和教师品质。教师个性品质即教师个性的内倾性或外倾性和教师的知识品质、能力品质、人格品质、行为品质。

2.学习投入

本文将采用Fredricks(2004)提出的学习投入,包括行为、认知和情感。行为投入指有利于学生心理调适,为了达到学业成绩的行;认知投入指对学习成绩和心理适应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自主学习策略和心理投入程度;情感投入指对于学校、课业的情感、兴趣、感知和态度。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三者是相互影响的,不管个人在哪个方面的投入增加,整体的学习投入水平都会提高。

  1. 理论基础

在教育心理研究领域,Bandura提出(1986)社会认知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理论揭示了社会交互在个体认知与情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Bandura认为个体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特征的共同影响。学生受到老师个性品质的影响,对学习效能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学习投入。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要素是自我效能,也就是个体对自身完成特定任务所具备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Bandura(1977)将自我效能进一步划分为能力的期望和结果的期望。个体自我效能的感知会受到先前经验、任务体验、言语劝说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是主观感知的评价,但由于以先前的经验为基础,个体的自我效能又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以自身的实际能力为基础。因此,自我效能往往引发的是理性的个体行为。

近年来,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的概念得到了教育、心理、管理等多个研究领域中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来探究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情绪失控、职业选择和学业成就等学习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将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教师和学生学习投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迟翔蓝.基于自我决定动机理论的教师支持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徐海霞.基于扎根理论的教师专业品质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7.

基金项目:山西省十三五课题规划“高校教师个性品质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

作者简介:梅莉,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冀冬月,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