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观察

王志敏

仙居县白塔中心卫生院外科,浙江省台州市 317317

摘要 目的 分析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7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对其均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并分析其治疗后的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掌倾角、尺偏角。结果 此次研究的57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腕关节活动度为:旋前(76.19±5.44)°、旋后(78.71±6.25)°、掌屈(59.46±10.37)°、背屈(57.19±9.28)°;随访半年,57例患者中出现张力性水泡的1例、出现腕关节僵硬的1例,占比均为1.75%,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经过治疗后,患者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掌倾角以及尺偏角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多因外伤、间接暴力等因素导致,常发生于前臂桡骨远端2-3cm处。由于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所以老年群体极易发生桡骨远端骨折[1],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腕关节僵硬、疼痛,影响患者的手部功能,降低患者的自理能力,所以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极为必要。基于此,本文以对比的方式,探究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压机所选对象共计57例,均为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者57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7例,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为(66.73±5.72)岁,其中左侧骨折35例,右侧骨折22例。

纳入标准:(1)均经诊断后确诊为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均为除此骨折患者;(3)均无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

排除标准:(1)排除陈旧性骨折患者;(2)排除开放性骨折患者;(3)排除合并其他骨折者;(4)排除依从性差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1)手法复位:协助患者呈坐位或平卧位,使患侧肩部外展90°,屈肘90°,前臂取中立位,助手握住患者前臂近端,术者紧握患者腕部,双手大鱼际紧压患者掌骨近端,两拇指置于骨折断端,触摸确认无误后,均匀用力与助手行对抗牵引,时间控制在3-5min,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2],可在持续牵引下行提、按、压、端等手法复整旋转和侧方移位,出现嵌合或重叠纠正后骨折断端产生的骨擦感后将腕部骤然掌屈、尺偏,恢复腕关节平整。(2)小夹板固定:选取四块适宜夹板,其中将背侧夹板和桡侧夹板放置于超过腕关节的地方,并将掌侧夹板、尺侧夹板放置于不超过腕关节的部位,其中,背侧夹板远端需达各掌骨中断,桡侧夹板远端则需达第1掌骨中断,掌侧夹板远端不可超过掌侧腕横纹[3-4],尺侧夹板远端不可超过尺骨茎突部,夹板放置完毕后,逐步牵拉手指,并结合实际情况放置压垫,如果患者血供不足,有皮肤受损的情况,则需要加放棉垫,并使腕关节取掌屈尺偏位,使用三角巾固定于胸前。固定后,定期对血运进行检查,了解固定以及恢复的情况,定期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行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

分析此次观察对象经过治疗后的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掌倾角、尺偏角。

腕关节活动度包括:旋前、旋后、掌屈以及背屈。

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张力性水泡、腕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压迫性溃疡、缺血性肌痉挛等。

2结果

2.1 腕关节活动度

此次研究的57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腕关节活动度为:旋前(76.19±5.44)°、旋后(78.71±6.25)°、掌屈(59.46±10.37)°、背屈(57.19±9.28)°。

2.2 并发症发生率

随访半年,57例患者中出现张力性水泡的1例、出现腕关节僵硬的1例,占比均为1.75%,未发生其他并发症。

2.3 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掌倾角以及尺偏角

如下表一所示,经过治疗后,患者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掌倾角以及尺偏角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一 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掌倾角以及尺偏角 (x±s)

时间

n

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

掌倾角

尺偏角

治疗前

57

63.24±4.25

-2.13±6.58

12.08±8.40

治疗后

57

89.27±3.40

10.49±1.75

18.70±2.72

t


36.108

13.994

5.661

P


0.000

0.000

0.000

3讨论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性疾病,因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该疾病的发生率持续升高,进一步危害社会的平均人口健康水平。目前临床上常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等,其中,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不仅操作便捷,还减少切口[5],不影响血运,便于患者接受,同时,该方式对软组织形成的损伤小,掌指关节和肩肘关节的限制少,再辅以功能锻炼,促进骨折端的愈合。

综上所述,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则可以促进病情的改善,促进功能的恢复,并且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双, 向永孝.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 名医, 2019, 000(012):P.95-95.

[2]孙阿北.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探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006(015):66.

[3]罗建明.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治疗临床观察[J]. 家庭医药, 2018, 000(008):98-99.

[4]索成明.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J]. 健康前沿, 2018, 27(004):284,286.

[5]高丰.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J]. 智慧健康, 2019, 005(00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