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2


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余丽华

孝感市丹阳中学

关于教育,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看似矛盾的背后却有太多耐人寻味的隐喻。教育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经验诞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改革的典型走进公众的视野,以至于让一线教师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特别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和人机互动的特点脱颖而出,多媒体课件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丰富起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给教育带来了全新而深刻的革命,在很多方面是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将会有迷人的广阔前景。

为了使多媒体网络教学“一路走好”,为了使多媒体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基于“生于忧患”的考虑和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我想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与老师们交流讨论。

一问“情感”归于何处?

课堂是面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课堂是点燃每一位学生思想智慧的火把。

有位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将掌声与叹息声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每当学生说对或说错时,电脑就会发出掌声或叹息声,可谓用心良苦。

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师生的情感交流,可能是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可能是颇有特色的板书、直观的模型展示、具体的实物演示,而这些都不是媒体教学所能实现的,仅凭这绝活,学生对你“俯首称臣”不难,你在学生面前说的话,才能成为“灵丹妙药”,学习国学也会蔚然成风,而且多年以后那都是美好的回忆和享受。

问课堂,人在何方?问师生,情归何处?

二问“变化”怎么应对?

曾听过一堂语文课,讲某篇写人叙事文章,提问描写人物运用了哪些手法。课件里隐藏了几种手法,教师提问学生,当学生说出隐藏手法中的某种描写手法及作用时,哪怕很小声,教师都能很快听到,继而报以微笑,充分肯定,点击鼠标,显示手法内容。有位学生举手说出他的想法,该手法并没有出现,声音不算小,可教师就是充耳不闻,当学生再次举手时,教师仍目不视之,可能是怕耽误时间,打乱教学进度,觉得没有必要停下来去纠结这个学生的错误想法,只是让学生一脸茫然地坐下!

三问“他人”怎为我用?

网络技术和资源共享,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多渠道获得教学课件的可能,减少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也为充分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创造了条件。比如学科网,百度文库,豆丁网,第一课件网等,资源的确非常丰富,包罗万象。可能是教师确实太忙,可能是制作课件能力有限,也可能是看见他人课件造成了思维定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拿来”就用,也不考虑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学生。盲目跟从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和教训自古以来就不少,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而教师因为忙,时间不够用的原因,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那个有N个孩子还能上哈佛的妈妈是怎么飞的?一位日本的女医生吉田带着三个娃(她一共生了5个孩子)去美国哈佛留学,这本书就是分享她如何在工作、育儿、家务等繁忙的日程中完成自己的留学梦。生活中我们都是用“没有时间”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但是“没时间”成了吉田医生做到想做的事情的动力。我想这本有温度的书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同时也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助力。

四问“思维”空间安在?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确实有容量大、速度快、操作易、效率高等优势,然而教学是块的技术吗?现实情况是,由于课时紧张却又追求容量,使用课件时画面的切换较快,思维空间没有留足,表面上看内容丰富,实际效果“夹生”的多。课堂里少了“抑扬顿挫”,少了“面红耳赤”,少了“意犹未尽”。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教学,在某时某刻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实践,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五问“想象”境界存否?

记得儿时一位老师教我读王维《鸟鸣涧》一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当时他让我们齐读一遍,接着大略讲解诗意,之后让我们一边读诗一边想象诗中的情景,又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慢慢地轻声地拖着长音读着诗,所有学生安静地趴在桌子上想象诗境,大家开始都觉得很好玩,但是一会儿,大家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诗境。没有板书、没有视频,儿时的诗境却在我脑海里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成人后去山里游玩,遇到相似意境,偶尔还会拿来细细品味。

六问“时间”怎样分配?

学校里常常有这种情况:问教师:最近忙吗?答曰:“最近要做个课件,忙死了。”

如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重视,经常会有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评优活动,目前有很多青年教师把大把的时间用于课件的制作上!课件制作,是一项技术工作,是一项创新活动,是科学和艺术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教师的教学准备,是更多地放在制作课件上,还是更多地放在钻研教材教法上?我想应该是后者!学校里有些制作课件的高手,但是教学水平却无人喝彩。

对于课件制作和教材教法钻研在时间上的矛盾,为师者应该合格分配好。

七问“文本”可否忽视?

我们读中小学时,老师经常这样说:“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看课本”“这个内容很重要,请同学们用红笔划上记号”当时课本上随处可见批注、画线、重点记号,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高效的知识掌握。

我平时在教语文时也经常请同学们做笔记,还教大家做笔记的方法,也经常查看学生的课本,要求学生养成“不懂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但是现在的一些情况是:我看到有的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变成了多媒体演示,一节课上完,课本几乎没动,一切尽在“屏幕”中。课堂上,学生步步紧跟屏幕,师生都以屏幕为教学的中心。

源于文本,高于文本,利用文本,不唯文本,这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课堂教学之境界。

八问“主体”如何体现?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时空,课堂是师生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时空。可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即使是在网络时代,多媒体教学同样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就不能以教师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以学生为中心,更不能喧宾夺主——让多媒体这个“宾”夺取学生这个“主”。

九问“实践”如何进行?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01年6月由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代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程形态,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基于上述9问,我以为,多媒体教学不能忽略情感,不能没有变化,不能拿来就用,不能思维僵化,不能破坏想象,不能费师多时,不能够远离实践,不能忽视文本,不能主体不明。世界越快,心越慢。我想只要我们用心教育,理性思考,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多媒体,才能真正使之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为语文课堂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