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4
/ 2

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

韩超

辽宁省大连市 大连南金实验学校


摘要:提到幸福,大多数人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把它抽象成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人认为幸福是吃饱穿暖,有的人认为幸福是接触新鲜事物,也有的人认为幸福是家庭美满,抑或是事业有成。关于幸福的定义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它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也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孩子也不例外。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在使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追寻幸福生活。

关键字:当下;未来;幸福;成功;孩子们

孩子们的幸福大多是被成人所定义的,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们的幸福应当是未来的成功人生,而当下则是要为了幸福的未来而拼搏努力。这成功的人生在很多成年人的眼中大概是成为科学家、企业家、医生、律师等拥有社会地位的人。关于这一点,我并不反对。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幸福并不应该有阶段性,孩子们当下的幸福与未来的成功人生并不是冲突的,更不是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的关系,反而追寻幸福生活的前提应当是关注孩子们当下的生活,让孩子们在当下的生活中去找寻、实现自己未来各种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活。

作为90后的先遣部队,我是打从念书开始就经常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先苦后甜”“现在不努力,未来可有得苦头吃”这样的话“洗脑”的。从上了初中我便开始拼了命的努力,没日没夜的在题海中苦战遨游,一切只是为了那当时听起来很遥远的未来,我从未考虑过当下的自己,也并没有意识到当下的自己需要什么,甚至一度认为当下的自己理应如此一般的先吃苦,才能在未来过上所谓的“好日子”。后来,我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减负运动”。专家们呼吁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太重,不能用孩子童年的幸福为代价,去换取未来的幸福。于是乎各所学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浩浩荡荡地搞起了减负运动,高举着“减负”大旗,开着大会小会,要求老师们给孩子少留作业、少补课。但最先反对的人群站起来了,家长们振振有词,“童年快乐,将来失败,到时候只能追悔莫及啊!”于是,当学校取消了早晚课,尽量减少作业量后,家长们只得千方百计的为孩子们选择课外辅导班来弥补“缺失”。没成想这样一场运动,收获最大的并不是作为学生的我们,而是那应运而生的、良莠不齐的辅导班。所以我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减负”,仍然每天没日没夜地在题海中苦苦鏖战,甚至还多了一个额外任务——到辅导班补课。想来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专家们最初预想的,只是“减负”在如此一般的教育环境下,被迫变了味道,只剩下为了“补课费”更加劳累的家长,和被“补课”折磨疯的学生们。而这一切,几乎都是因为家长们想要的孩子们未来的幸福,所以他们不得不忽略掉孩子们当下的那些快乐。但是,当下的幸福与未来的幸福冲突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对于“幸福”的理解上来。一个家长对于“幸福”的理解,决定着他对于孩子教育的方向。倘若家长对于“幸福”的理解是考上名牌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最终走上人生巅峰,那么他对于孩子的教育大概会倾向于通过当下的努力换去幸福的人生。我并不反对这一说法,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做科学家,也不是只有做了科学家的孩子才拥有成功的人生。倘若都用同等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那么孩子们当下的幸福谁来负责呢?教育最大的魅力在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并不单单指针对不同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更是指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进入教育行业的第一年,我曾为了家长的梦想和班级的成绩指标,带着孩子们重蹈着我初中的覆辙,我几乎抱着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信念,两双手全面抓,充分地利用着每一个早上、中午、课上课下的时间。那一段时间可以说是我们整个班级最积极上进的日子,但也足够难熬,终于在孩子们的叫苦不迭和我的筋疲力尽中我意识到了这样的教育是存在问题的。幸福与努力并不冲突,冲突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每个孩子身上带着不同的闪光点,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展不同的教育,只是一味地求成绩、求成功,那么孩子们身上的无限可能就会被埋没。成功与幸福并不能划等号,二者也没有办法被定义。老师们抱着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念固然无错,但也要考虑受教育的个体所存在的差异,也要通过与每一个孩子的沟通去了解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对于未来的期许。让每个孩子在为未来的幸福努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下实实在在的幸福。很多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们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其实很多孩子已经能够很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为之负责了。作为一名班主任,我选择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孩子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例如我们班里的小豪,成绩始终都是倒数,开学后的一次交谈,他向我倾诉了他的“人生大计”。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编程或者计算机这类专业,然后一边上学一边兼职做游戏主播挣钱积累资本,如果未来能够走向电竞行业最好,倘若没有机会,那就找一个计算机或编程的相关工作就业。看着这个曾经几次想要辍学被我劝回来的男孩子在我的面前真诚地谈起他的人生规划,我欣慰他的成长,也相信他的未来会充满光亮,因为他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这样一个看起来“不着边际”的未来,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的眼中一定会被否定,但我们是否想过,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这样的未来未必不是成功的。我从未否定过他的未来和他喜欢的游戏,而是始终鼓励他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负责,现阶段就是要尽量学好书本知识,不能吃苦没有韧性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他并没有让我失望,尽管学得不明不白,但始终坚持着课堂上不睡觉,课下背古诗,每天认真完成作业。

魏书生说过:如果你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你每天就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当成魔鬼,那你就每天生活在地狱里。这句话送给各位教育从业者,也送给每位家长。走出校园,我们也见到过许多因为童年的不幸与伤害导致成年后走向歧途的例子,面对这些特殊情况,家长和老师谁又敢坦言自己是无辜的呢?郑杰曾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意见》一书中提到,让学生感受当下的幸福的原因有二:一是教育不能为了未来而剥夺学生童年与少年时的幸福;二是未来的幸福是由当下的幸福堆积起来的。幸福同成功一样是需要过程和积累的,那些在爱与幸福中成长的孩子总是能比别人更多感受到幸福。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做:

  每天不必让孩子“起得比鸡早”,让他们享受甜蜜的晨曦,迎着朝阳听着鸟鸣上学。不必布置那么多作业,让孩子做得发腻。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间,让他们在该休息的时候休息。熬夜,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对后进的孩子的要求不要太苛刻。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不是每个人都能成才。要允许后进,要关爱后进。说不定,看似后进的孩子在其它方面是很“先进”的呢。让兴趣做孩子们最好的老师。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必搞得气氛紧张,在愉悦的氛围下,人的心智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分数使我们追求的,但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快乐、幸福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爱好需要培养,但要让孩子愿意才行。不能让我们的爱好强行地加在孩子身上。

未来本身就是一个很遥远的词汇,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人生的幸福,并不应该从成年才开始。我想作为教师或是家长的我们,有责任让孩子在接受教育时,就感受到当下的幸福,让这种幸福累积,充盈着每个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们的未来走向幸福,而非仅仅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3]魏书生.好父母好家教[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