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减负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2

浅谈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

纪灏喆 郑名浩 王圣杰

辽宁省阜新市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23000

摘要:基于公共政策课堂上对于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讨论,结合我国中小学生压力现状以及解决措施,分析将如何面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并结合几篇相关的论文,分析调查并加以研究。这几年,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基础教育减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刻不容缓,其中主要的来源为心理负担和身体负担,中小学生减负是为了保障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并且提升综合素质,而如果减负就不能使发展变为停滞状态。在调查研究方面,中小学生想要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并不用仅仅着眼于自身的经验和思想感悟,更重要的是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学校是中小学生减负的摇篮,这就要求学校中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方面勇于"增负",树立良好的教学意识,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方法,坚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密切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指导和引领学生家长一起促进学生实现自我的综合发展发展。为了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来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社会也要给教师减轻负担。

更多还原



关键词:中小学; 减负对策; 中小学生; 减负; 科学减负。

、中小学生要减哪些“负”

经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业负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学业负担与学业负担极为相似,似乎是可以互换的;经济负担是指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比如给学生们购买购买学习资料,参加一些课外的辅导班,夏令营和其他的艺术培训班。中小学生自己一般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与经济负担。切实减轻违反教育教学规律、损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课业负担就成为了重要任务。根据我国中小学生减负的初心和教育部上述文件精神,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主要是阻碍其全面综合发展和有危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负担,超过了他们的自身可承受的范围。身体负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时间长、学习方法不合理、缺乏运动和适当的休息睡眠等问题,从而使学生们的身体经常出现一系列危害人体健康安全的身体问题。心理负担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学习、无法记忆、成绩难以得到提升等认知困难。因为不能满足学校和家长的高学业期望和要求,从而出现学习和考试焦虑、丧失积极性等情绪情绪,出现逃课、辍学等情绪。而且个性需求、兴趣爱好和在与人交往中所遇到的瓶颈,使他们无法实现个人目标和情绪的正常疏通。

、中小学生要如何减负

“减负”代表着教育工作质量下降,“减负”就是不考试,“减负”和家长无关。通过对底层教育教学工作的调查,不难发现,不仅存在上述这些误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误区,即“减负”是我们明知做不到的事情,最终也还是做不完。但是,减负不是所有都要减轻负担,代表的是中小学生一定要有适度的学业负担。减负的初心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提升和发展,在降低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综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学生对考试的心理负担,是因为他们学不会、记不住、与考试本身并没有没有直接联系,从而造成了学生们的担心和焦虑。家长们也期望孩子成功,虚荣心很强。他们经常给孩子太高的期望和要求。这是造成学生学业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家长们应该减轻孩子的负担。因为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业竞争总是存在的,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期待值过高也一般不会消失,有人提出“减负”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到最后还没有解决。这是一个消极的观点,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说明,中小学生减负是可以实现的。

、“减负”的对象

要实现“减负”,首先要明确要“减”的对象,弄清楚学生的过重负担是什么。这几年来,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劳动技能极度缺乏。中小学生只可能存在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其余各项素质不存在过重的问题,综合素质较低。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主要是机械的语义记忆,概念、定理等,而形象记忆、情境记忆、动作记忆等较少,造成中小学生的综合发展不协调。

、学习负担过重的根源

( 一) 升学竞争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竞争加剧,其根源在于社会竞争的加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强国,随着人口优势的不断弱化,人才竞争成为主流。升学与未来的就业是紧密联系的,为了在将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中小学生不得不自我加压。尽管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 2003 年的 17%增长到 2012 年的 30%,然而重点大学数量仍然有限。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选拔人才的比例都是固定的。[4-6]中小学生为了在若干年之后进入优质高校,只能不断增加自己的砝码。

( 二) 学习兴趣过低

我国现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造成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主观心理因素。很多学生不喜欢学校,不喜欢学习,这是客观现实,也是学生心理的常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学生自然会把学习当作负担。目前,很多学生喜欢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熬夜,因为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

( 三) 考评机制尚未成熟

素质教育提出多年,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却寥寥无几。原因是,判断一所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入学率。他们不在乎有多少学生能健康成长。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一所学校时,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名校和重点大学的录取率。至于素质教育,他们认为是虚幻的。这种不正确的评价机制迫使学校密切关注文化课程,千方百计提高入学率,以求生存。此外,教育目标的缺失与错位也造成了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失衡,教育评价的偏差导致学生的身心问题日益突出。

参考文献:

[1]论学生课业压力的形成与释放机制[J]. 龙宝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5)

[2]日本中小学生“减负”的启示[J]. 兰婷,张作岭. 现代教育科学. 2003(05)

[3]苏霍姆林斯基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J]. 续润华,陈春梅. 外国教育研究. 2002(01)

[4]闲暇教育视阈下中小学减负问题的思考[J]. 李梦倩. 中小学德育. 2017(08)

[5]四川: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J]. 中小学德育. 2017(08)

[6]文化视阈下的中小学减负失效问题研究[J]. 崔淑慧. 教育文化论坛. 2017(01)

[7]中小学“减负”的悖论与教材改革[J]. 卢世林,李曙林. 决策与信息. 2016(12)

[8]中小学“减负”的社会学追问[J]. 高菲.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02)

[9]中小学“减负”政策失真原因及对策分析[J]. 杨婷婷. 现代教育科学. 2015(06)

[10]中小学减负政策文本的梳理及分析[J]. 山子. 教育科学研究. 2015(02)

[11]中小学减负政策的逻辑、困境与推进思路[J]. 李学. 教育导刊. 2014(03)

[12]中小学“减负”的策略研究[J]. 梁晓健.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