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

杨芹芹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柳荫小学

摘要:在数学课堂上,大部分数学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量,而没有针对几何概念进行详细讲解。几何概念是学习几何的必要条件。教师应重视对概念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对概念理解透彻。几何概念与几何作业题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内容,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引言

几何图形在数学学习中占据了较大篇幅,因其内容较为枯燥且难以理解,许多学生学习起来无法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相关教学工作者需要结合实际,通过利用直观教具、提升教学生活化水准以及搭建概念学习网络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对此作出分析。

一、目前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教师对几何概念的教学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教师在几何概念教学中都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考察,缺乏趣味性,且会留大量数学作业,搞题海战术[2]。而大量枯燥的数学题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单一、僵硬,不能灵活思考其他问题。这样一来,几何概念的传授不但没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反而磨灭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1. 巧用多媒体,突破几何教学的难点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几何题无法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的模型,导致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而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技术,可以将教学中的难点进行详细的动态展示,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几何知识。数学课堂中,通过多媒体可以绘制出各种平面图形、几何图形,且视觉效果绝佳。这样不仅能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师教得省力,学生学起来轻松,而且可以提高几何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中,教师需要在黑板上画出圆柱与圆锥的图形以及它们的展开图,然后配合图形给学生讲解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其中,最为麻烦的是在圆锥的体积计算讲解中,如何使学生明白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而这一知识点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然而,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能够将烦琐的验证过程简洁清晰地呈现出来,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又如,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这一概念,教师通过多媒体先对一个正方形进行绿色填充,再对旁边的一个非封闭图形进行红色填充,然后点击鼠标,整个屏幕都变成了红色。这样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对比,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封闭图形”这一概念,从而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融合多维元素,激发探究热情

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能够将声音、图片、文字、动画等元素进行多维融合,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环节,优势尤为突出,能够在课程开始后的最短时间内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步引导学生由问题出发,积极观察、思考情境中所蕴含的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在几何概念教学中由浅入深

在小学几何概念教学中,教师应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根据几何概念知识分散且多的特点,数学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几何知识。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几何是简单的,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弱化学习困难的印象,减少心理压力,缓解小学生对几何概念学习的抵触、厌烦情绪。

(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推断能力

学生能够从一开始的基本理解转化为具有主观思维的分析能力,能够通过不同的图形变化判断其特征。老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辨别,例如老师提前告诉学生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计算的不同,将正方形与长方形分别画在纸上,然后标上边长的数值,然后撕成一半,让学生根据半张纸上的边长与另外半张的进行对比,然后判断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要在平面图形学习基础上对几何图形进行学习。在推理空间几何图形的概念时,尽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几何图形包括平面的和立体的,平面图形就是各个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的图形,而立体图形就是所有点都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图形,对现实物体认识上的一种抽象。要求学生在熟知平面图形的概念上,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概念。

  1. 在几何概念教学中增加互动

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生对几何概念的接受程度,在课堂上融入数学方法、技能的实际应用,巩固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组织一些互动,让学生分享、交流经验,使几何知识变得自然、有趣。教师在讲解几何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形式的丰富多样,在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引入课外知识。在课后,教师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发布趣味性的几何概念谜题,增加与学生的课下互动。

  1. 建立概念学习网络

几何图形的概念较多且复杂,主要集中于几何图形的形成构造较多,例如边长、角度以及对角线等,这些知识又分化成许多具体概念,如果单纯的制作教具,学生虽然能够大致明白图形的构造,但是还是不能清晰的对图形构造的含义有大致了解。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图形知识理论连贯起来,将几何知识的基础概念一一进行解析,例如,通过编目以及分类法将线与线之间的概念进行集中,也可以提前规划设计课程,将教材内容中具有价值的几何内容提炼出来,集中对概念进行系统优化,将整套教材中关于同一类的数学概念整合,成立一个系统网络,与制作教具的过程相匹配。在学生起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规划具体的知识框架,建立树形图或者算法图,通过逻辑推导将这些概念置入框架之中,然后通过具体的课题让学生课后研究,加深记忆。一开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是非常模糊的,教师应该提供一些接近于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对几何图形概念有一个新的认知。例如:在讲圆形的概念时,可以提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的,学生回答完毕后可以以身边的物品为例,向学生补充一些圆形的物品,比如:足球和篮球都是圆形的、粉笔头也是圆形的等,让学生对圆形的概念有新的认知,为以后讲述圆形的面积、周长等奠定基础。

  1. 展示思维过程,化解难点内容

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或者借助身体语言进行讲解,小学生无法获得直观认知,对图形与几何理解存在难度,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能够通过图形的变化、动静结合将抽象的图形转化为具体的动态过程,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思维构建过程,将教学重点、难点简单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运用多种方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技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几何概念是帮助小学生理解所学几何知识的最好工具。几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所有理科科目的基础,还是数学学习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在讲解几何概念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要考虑到学生对教学策略的心理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兆勇.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3):77-78.

[2]王慧.浅析小学数学低年级几何教学方法[J].农家参谋,2020(06):248.

[3]王富昌.小学几何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133-134.

[4]许国财.提高小学几何教学的有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2019(18):40-41.

[5]吴慧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如何实现高效[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五次“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19:233-235.